找寻生活的色彩——简论沈虹光的剧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3

找寻生活的色彩——简论沈虹光的剧作

朱永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到现在,沈虹光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作:《五·二班日志》、《寻找山泉》、《搭积木》、《丢手巾》、《同船过渡》、《临时病房》等等。这些剧作广受好评,先后在全国获得了许多奖项。既引起了戏剧界的重视,又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可以说,每部戏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给予人们许多的争论、关注和思考。争论、关注和思考过后,人们不难看出其剧中独具韵味的生活色彩。浅浅淡淡的“无色”,浅浅淡淡的灰色、浅浅淡淡的紫色、浅浅淡淡的金黄色、浅浅淡淡的蓝色……沈剧带给我们的色彩,常常就是以这些为主色调的色彩,而那“浅浅淡淡”的定语,并不专来修饰“色相、纯度、明度”色彩三要素的,更多的是指一种心态,一种观察事物的姿态,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一、浅浅淡淡的“无色”

什么是“无色”?在色彩学中,无论是无彩色系还是有彩色系,都找不到“无色”。然而,在看了沈虹光的剧目后,我不得不为平常而惯见的色系添加这么一个元素。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沈虹光剧作的评论文章,发现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和赞许她追求的生活原色美。于是,我们在她的剧作中看到了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嗅到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在《五·二班日志》里,我们看到了弥漫着淡淡寂寞情绪的妮娜、饱受童年苦难的吉冬、无形中沾染世俗气息的童明明、天不怕地不怕的吴勇,还有教孩子说假话的妮母、金钱至上的郎经理、循循善诱的乐老师等等。这些孩子和大人无不真实地袒露着自我,他们因各自不同的经历、家庭背景、受教育状况和生存状态而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活动,是是非非、美美丑丑、恩恩怨怨在每个人的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在舞台上再现了生活,小小舞台即成了大大的社会。

可以说,沈剧中到处都弥漫着这种生活的原汤原汁的气息,充满着一种朴实的真诚,对人和社会的真诚,对生活的真诚。

《寻找山泉》中,粟秉山心中始终萦绕着一种微妙的忏悔心理,这种心理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革命胜利后都存在。于是,“七嫂”就不断地萦绕着粟秉山,不断萦绕着该剧,也不断萦绕着作者。花子说:“粟秉山,我为你担心哪,我怕再打起仗来,你的队伍没处躲,没人给你送饭哪!”所有的萦绕化作了一种空前的释放,大家无不发出一声感叹、一种颤抖,为其中的真诚所感染。再看《临时病房》中的刘大香,自己重病在身而浑然不觉,还整天惦记着自己家的两个孙子和一个外孙女,一窝小猪、小鸡、一群鸭子,还有黄瓜丝瓜秋菜什么的,整天念叨着能挣的钱为什么不挣。当临时病房中李天佑因误会而给她钱时,她说:“可你看不起我。”“我就是不要!”“你跟我是住在一起的!俗话说,亲帮亲,邻帮邻,住在一起,就不能帮帮忙洗件衣裳?”“我只是顺便帮个忙,帮个忙也要钱哪?”直至最后她说:“什么剥不剥削的,我是个笨人,没你想得那么多。”这朴实却掷地有声的话语一出,难道大家还怀疑其中的真诚吗?

生活的原色固然美,但是沈虹光的剧作在展现生活的原色之前,会让你先感觉到一种浅浅淡淡的“无色”。这种“无色”需要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去感受。它仿佛是隔在舞台和观众之间的一道神秘的“无形墙”,给全剧着上一层浅浅淡淡的“无色”,让你与生活有那么一点距离美,让你先放下周遭嘈杂的一切冷静下来,让你与真实多了一点亲切、真诚,让你知道自己的位子,觉得看戏就是在看戏,而不是看生活本身,戏真实而好看,就像故意做旧的怀旧照一样,虽然照片中是真实的你,但却“做”了色,显得格外庄重和大气。这种“无色”提升了观众的层次,时刻提醒我们所处的观察地位,散场之后,人们不免会发出生活就是如此或者不过如此的感言,从而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宽容与包含,对烦恼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摒弃。

二、浅浅淡淡的灰色

透过遮挡在舞台前面的那层浅浅淡淡的“无色”,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沈剧中特有的一种浅浅淡淡的灰色。《搭积木》几乎与池莉的《烦恼人生》同时问世。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烦恼人生》的诞生似乎定义了许多新写实主义作品的共同主题:人生烦恼。日复一日的来来往往,平淡无奇的庸常琐事,反反复复的磕磕绊绊、争争吵吵搬进了作品,看惯了的日子暗淡下来,人生如香烟灰一样一节一节地燃尽,留下浅浅淡淡灰蒙蒙的一片,这大概就是许多新写实主义作品的基色。

《搭积木》中,作者把时间选在了灰暗沉郁的夜晚,这与灰色基调是相吻合的。而在剧作时间的提示中,作者随即又写道:“然而表面是平静的,人们吃饭睡觉,匆匆地上班,下班料理俗务,平淡无奇,司空见惯……”这样的提示,无疑表明作者偏爱一种“浅浅淡淡”的色调。剧中的她和他都已人到中年,一个是歌唱演员,一个是小科长,生活在“人口密度极大的城市中的一个普通住宅区中的一幢普通楼房的一间普通屋子里”。这样的“普通”,宛如掸不尽的尘埃,给全剧着上一层浅浅淡淡的灰色。当剧情展开时,生活的不尽如人意,住房的狭小,交通的拥攘,工作的繁忙,人与人的挤兑、争吵,官僚主义的压抑,不正之风的盛行,物价的上涨,工业污染的蔓延等困扰人们的诸多社会因素一一呈现出来。他(科长)说,一个星期六天在单位看领导的脸色,还有一天要看她(演员)的脸色,真是烦透了,这十二年他过得窝囊透了。她(演员)呢,事业不如意,在外不顺心,在家吧,一起床就得去排队买菜、买肉,接着又去排队买油饼、豆浆,回来还有一大堆衣裳要洗要涮,也烦透了。可是,命运不公的是,就连这样一个让她觉得安稳的避风港都被摧毁了,真个让人感受到无尽的烦恼。

这样浅浅淡淡的灰色调在《同船过渡》中也有很多的呈现。幕启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是这个城市中最普通最千篇一律的两室一厅的套房,陈设布置也平淡无奇,一如这套房子的主人们。因为住房紧张,这套为一户人家设计的套房居住了两户人家,即通常所说的‘团结户’……”在这种“生活灰”的大环境中,接下来的拥挤、烦恼、争吵都来得十分合情合理。在如此的困扰中,剧中的方奶奶甚至连一个鱼头怎么掉进水池的问题都得苦恼半天,并发出“我是不是老糊涂了”的疑问。而刘强和米玲小两口也整天生活在烦恼、焦躁、怀疑当中:

米玲:理解不了就往邪处想啊?这不是把我往阶级敌人怀里推吗?

刘强:我达观得很。女人三十五岁以前总是不安分的,不满意丈夫,这山望着那山高,觉得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我怎么嫁了你呢?老想跳槽。

米玲:三十五岁以后呢?

刘强:三十五岁一过,江河日下人老珠黄,这时候就该盯着丈夫,怕丈夫跳槽了。

米玲:噢,那你现在是准备着我跳槽了?

有评论家这样写道:“剧作低沉的调子和沉郁的情绪给观众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似乎人生连同爱情都是灰色的……”在这种灰色调感染下,读者在阅读剧本的时候心里犹如被蒙上了一呈灰灰的色彩,虽然这种色彩能在短时间内令人感到平淡和窒息,但紧接着扑面而来的则是那种蕴含其中的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

三、浅浅淡淡的紫色

紫色代表着优雅和神秘,让人感觉有点捉摸不透,充满奥妙和哲理。沈剧常常就会让人品咂出其中的奥妙和哲理,而这些哲理并不是故弄玄虚地玩一种深奥和炫耀,它往往是潜移默化地潜入你的体内,浅浅淡淡的,正所谓润物细无声。他们有时出现在剧的开始,有时候是中间,有时候又在结尾。这些哲理也许还会隐而不露,埋藏在整个剧中让观众自己去发觉。这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睿智,也体现了作品的深度与厚重感。《五·二班日志》中蕴含着“人群中多些童心,生活中就会少些丑恶”的道理;《寻找山泉》则道出了“当今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传统,未来就有希望”的真理;《搭积木》和《丢手巾》让人们品味出了一点点人生如戏的意味;《同船过渡》和《临时病房》则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努力发掘着哲学意味,从而成功创造了一种现代新型的和谐美,引领人们找到了一种“大和谐”。

《临时病房》中,知识分子出生的李天佑和农村长大的老太太刘大香之间曾有过类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对话:

李天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你的金生是个孝子。

刘大香:可我心疼我的儿子!我儿子的钱可是拿命换来的。

刘大香:人家看着这是药水,在我看,这就是儿子的血呀!

这些朴实却饱含思辨和哲理的话语,在《同船过渡》中更是多处被运用。剧中高爷爷那“人有时候也得哄哄自个儿”的话语,道出了多少人生无奈呀。在剧的最后,似乎每个人都悟出了生活的真谛,他们释然了,没有了戒备、敌对。最终,被机关日常事务磨损得毫无感觉的刘强,在劝慰妻子米玲的时候说道:“老人还有多少日子呢?就是咱们,就是人的一生,其实也并不长,凑到一起是缘分,同船过渡吧。”这看似平常的话语又蕴含着多少生活的真谛啊!

四、浅浅淡淡的金黄色

沈虹光曾在她的作品研讨会上说:“我的经历很平淡,少有大开大阖起伏跌宕,加上天生的个性气质,使我总是在迷目的斑斓中趋于明亮的暖色,我看到平凡琐屑的俗世生活,更看到、也更易感于在这种处境下人的内心对理想的坚忍不拔的追求……”如是说来,她的剧作中自然是少不了明亮的色彩的。这种色彩虽然着墨不多,但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着人们的情绪,升华了全剧的主题,给人以希望。

《五·二班日志》中,在乐老师的组织下,妮娜边弹奏钢琴边说的那段话真是让人激奋,让人心驰神往:“这是金色的太阳,光明。同学们在操场上歌唱、舞蹈、游戏,碧蓝碧蓝的天空……上课了,校园里很安静,只听得见晴朗的读书声……”整剧也在大家充满希望和欢笑的歌声中结束。

同样,在《同船过渡》一剧中,也在反复使用这种色彩,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意向的生发。高爷爷满怀兴致地回忆着:“年轻人上岸去会女朋友啦,我就沏上一壶酽酽的茶,独自坐在甲板上,太阳那么红,江水浓浓的稠稠的像烧熔的金子,托着太阳就是沉不下去……”剧终在得知高爷爷遇难的噩耗后,刘强为方奶奶“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幸福的金色的氛围。他告诉方奶奶,高爷爷还得走一趟下水的船,之后就回来看她。于是充满象征意味的阳台出现了,方奶奶怀着幸福的期冀,孩子般快乐地笑着,从阳台斜射而入的阳光愈加绚烂夺目了,全剧也正是在这种金子般的阳光中结束。

沈剧似乎都有一个圆满、向善的“光明的尾巴”,但这并不是遵循传统模式有意为之的。的确,《寻找山泉》中虽没找到要找的七嫂,但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五·二班日志》中,孩子们在乐老师的教导下懂得了友善、真诚,大家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临时病房》里两个有着不同生活背景、存在很大差异的老人,终于能够融洽地生活在狭小的临时病房,并学会了相互理解和观照……虽然我们都能在剧作中感悟到这些充满光明和希望的东西,但是,却无生拉硬套、有意为之之感,都是合乎逻辑发展,自然到位的结果,这也显示了她高超的技法,她像一个说书者,娓娓道来,个中滋味听家自会品咂。

本文只是粗略地谈了一下对沈虹光剧作中比较明显的几种色彩。其实沈剧中包含了生活的多种色调,简单化一地将剧作分割成某个单色调来谈多少有点粗拙,她的剧作还时而让我们感受到纯净的白色、温馨的粉色、浪漫的蓝色、奋扬的红色等等。但有一点需要强调,所有颜色都是渐变的,相互掺杂,相互渗透的。她是一个很高明的调色师,也像一名扎染高手,哪里颜色浓了,就把布料不扎或者扎松一点;哪里颜色淡了,就把布料扎紧一点。当布料抖开,幕布打开的时候,一幅幅美丽的扎染,一幕幕美妙的剧作便扑面而来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