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桥梁桥面后置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铁路桥梁桥面后置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施工技术

刘泽军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以南三龙铁路南平北特大桥桥面后置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工程为实例,描述了铁路桥梁桥面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后置增设处理施工技术,阐述了接触网基础螺栓后置、箱梁翼缘板加强等施工工艺,提出了其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对比了方案优缺点,总结了适用范围,综合形成了铁路桥梁接触网支柱基础后置施工技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桥梁桥面;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后置;施工技术

1引言

南平北特大桥为合福铁路客运专线引入南平北站通道,因后期新建南三龙铁路并入该桥引入南平北站,在该桥建设期间对并线段落桥梁设计为一体并代建完成,重新设计后需要在其右线增设接触网支柱基础8处及拉线基础8处。增设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位于该桥10号墩~18号墩跨右幅连续梁上(福州方向右侧翼缘板上),基础中心线距南三龙左线线路中心线3.25m,距已运行的合福铁路正线右线中心9.75m。因临近合福铁路营业线施工及后期耐久性要求,施工及技术要求较高。

2后置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施工方案

桥面后置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采用穿透箱梁翼缘板植入锚栓,支柱基础在箱梁翼缘板底部增设钢板锚固并植筋浇筑C50混凝土局部加厚,拉线基础在箱梁翼缘板底部增设钢板锚固并对桥面板上局部加厚,箱梁凿孔处采用梁体同强度无收缩灌浆料填实,基础采用C50钢筋混凝土浇筑。后置接触网支柱基础设计为B型基础,其梁部基础1.7*2.0m范围加厚0.15m,翼缘板底部加厚0.266m;接触网拉线基础梁部1.5m范围加厚0.15m,锚固钢板与箱梁翼缘板之间塞填0.02m厚无收缩高强度灌浆料。

3后置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施工技术

3.1测量放样

对接触网基础中心位置进行准确放样,在基础的大小里程及线路中心方向各放置一个辅助定位点,记录辅助定位点的里程、距离、标高,所有定位点必须用红漆作出显著标示,然后根据测量点位按照设计要求放出各预埋螺栓的中心位置及外植钢筋点,并采用红色油漆精确标注。

植筋孔位标注尽可能准确,标注前先采用钢筋探测仪对植筋处梁体钢筋进行探测,同时考虑施工误差影响,避开梁体钢筋及预埋钢板,以免钻孔植筋过程中损伤梁体结构。基础标高根据每处桥面标高进行计算,浇筑前确认桥面标高并定位尺寸后方可施工。

3.2钻孔

预埋螺栓钻孔采用专用取芯钻孔设备(湿钻)、植筋钻孔采用手持式电动钻机(干钻)进行钻孔作业。预埋螺栓及植筋钻孔严格按已放好的定位点精确定位钻机并固定牢固,严禁偏孔,确保螺栓预埋孔位准确。钻孔过程中控制好钻孔深度,植筋孔严禁超钻或将翼缘板钻穿,钻孔中若未达到设计孔深而碰到结构钢筋,不可打断或破坏,应另行确定钻孔位置,原孔位采用梁体同强度的无收缩灌浆料填实。

QJ-B型基础预埋螺栓采用M39螺栓8根、QLXJC型拉线基础预埋螺栓采用M24螺栓4根、基础及加厚段钻孔植入钢筋446根,根据螺栓及钢筋直径要求,钻孔前合理选取钻头直径,M39螺栓孔采用50mm孔径、M24螺栓孔采用35mm孔径、ф12钢筋植入钻孔采用16mm孔径、ф16钢筋植入钻孔采用20mm孔径、ф18钢筋植入钻孔采用22mm孔径、ф25钢筋植入钻孔采用30mm孔径。具体钻孔数量、孔径及深度详见表1。

表1钻孔数量、孔径及深度一览表

3.3清孔

每处钻孔完成后,逐个清除孔内灰尘,预埋螺栓孔采用水洗清理,植筋孔利用压缩空气及毛刷清理,清理不少于三遍,严禁采用水洗。

3.4植筋

将专用锚固胶正确安装在手动胶枪上面,将搅拌头旋到胶的头部,扣动胶枪直至胶体流出,第一次打出的胶弃之不用,待胶体充分混合,打出的胶体颜色均匀后方可使用。注胶时,将搅拌头插入孔底,将胶均匀注入孔中,边注胶边向外缓慢抽出胶枪。

在钢筋上标出植入深度标志线,根据钢筋上面的标志线将钢筋用手旋转压入孔中至顶,使胶与钢筋全面粘接。按照植筋固化时间表的规定时间进行操作,使得植筋胶均匀附着在钢筋表面及缝隙中,插好固定后的钢筋不可再扰动,待植筋胶养生期结束后再进行钢筋焊接、绑扎及其各项工作。

3.5预埋件及钢筋安装

将加工好的螺栓及钢板按设计尺寸要求安装并固定好。预埋螺栓应从下至上穿过预埋孔,精确调正到位后与翼缘板下外植钢筋通过焊接进行临时固定。钢筋笼采用集中加工,加工完成并检查合格后运往工点,在设计位置绑扎好钢筋笼,然后将钢筋笼与外植钢筋焊接,焊缝长度不小于10d。钢筋安装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要求设置接地构件,并按要求设置接地端子。

3.6模板安装

安装模板前应对模板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打磨和涂油处理。接触网基础及拉线基础模板两端底部的混凝土应为标准标高(否则应进行切割打磨或打砂浆垫层),保证模板顶面即为混凝土标高面,易于混凝土顶面压实、收光、抹平。模板底部中间部位空缺处用干沙子或木板条填塞严实,保证混凝土浆不流出。模板底部用水平横向撑杆进行顶压保证底模的位置准确。模板的稳定采用斜拉杆进行调节,保证模板的垂直、坚固、稳定。

3.7混凝土浇筑及模板拆除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上应斜置(约45°)2块2㎜厚的钢板(滑槽),钢板豁口卡在竖向槽钢上,另一侧用钢筋架托起,减小混凝土垂直落下的冲击力,并防止混凝土撒落在模板上。

混凝土灌筑采用分两层连续灌注,每层灌筑厚度不得大于30cm。第一层可灌至台阶下约10cm处,将底角混凝土气泡充分排出。混凝土灌筑应慢速均匀,防止振动过大,破坏模板外形尺寸。混凝土振捣采用Φ30mm插入式振捣棒。操作振动棒时宜快插慢拔,垂直点振,不得平拉,不得漏振,谨防过振;振动棒移动距离应不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约40cm),每点振动时间约10~20s,振动时振动棒上下略为抽动。振捣过程中应派专人检查模版的宽度和垂直度,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模板工并进行调整。混凝土顶面应收光抹平至少两次,保证顶面光洁平整。浇注完后应及时清理撒落、剩余的混凝土。

混凝土初凝后即可拆除模板,接触网支柱基础底部加厚段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拆模。拆模过程中要力度适中,防止出现磕损和掉角,凿出接地端子,并及时喷涂养护剂(临近既有线,为确保行车安全,严禁覆盖塑料薄膜养护)。拆除模板后,立即对根部进行整修,凿除多余的混凝土,对磕损严重的地方用专门的修补砂浆进行修补。

3.8质量要求

3.8.1质量控制要点

(1)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原梁体混凝土接触面部位凿毛并清理干净,且均匀铺设一层砂浆,确保新旧混凝土接缝紧密。

(2)基础混凝土浇筑要振捣密实、表面平整,螺栓严格按设计尺寸要求定位且固定牢固,混凝土浇筑中严禁振动棒等碰触螺栓组。

(3)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严格按要求进行养护,提高混凝土质量。

(4)为提高其耐久性,待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可在其表层粘贴一层碳纤维布,对新旧混凝土接缝处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进行涂刷密封。

3.8.2尺寸偏差要求及检验方法

尺寸偏差要求及检验方法见表2。

表2接触网支柱基础螺栓组预埋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4施工技术方案对比

以往高速铁路桥面接触网支柱基础后置采用将桥梁局部翼缘板混凝土彻底凿除,通过将螺栓组、基础钢筋与梁体翼缘板钢筋连接固定后再进行翼缘板混凝土浇筑恢复。该方案虽然做到了将接触网支柱基础预埋螺栓、钢筋与梁体钢筋连接为一体,但对梁体混凝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其耐久性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该方案对既有营业线施工极为不利,接触网支柱基础位于铁路电缆槽部位,电缆槽内放置营业线必备的各种强弱电电缆线,且电缆放线平直不好移动,若采用该方案进行大面积凿除,很容易对其电缆线造成损坏,影响既有营业性行车安全。

通过采用在梁体翼缘板上钻孔预埋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螺栓及钢筋的后置技术,对比以往的破坏式后置方法,不仅保护了梁体混凝土的完整性,且通过上下部加厚段的固定,很好的解决了其基础的牢固性,经计算与实践,采用该技术后置施工的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可以很好的满足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施工简单、破坏性小,尤其对既有营业线施工比较适合。

5结束语

通过南平北特大桥桥面接触网支柱及拉线基础后置增设的施工实践,桥面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后置增设施工技术得到成功应用,可为后期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有益借鉴,但后置施工毕竟无法与一体施工在耐久性上完全相同,铁路桥梁接触网支柱及拉线基础预留需要在设计阶段及施工前反复核对,消除错误与遗漏,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浩.铁路桥梁接触网基础后置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2015(15):176-177.

[2]蒋渊博.桥上接触网钢柱基础预留不合格解决方案探讨[J].高速铁路技术,2014(3):41-44.

作者简介:

姓名:刘泽军;出生年月:1983年5月;性别:男;职称:助理工程师;第一学历:专科毕业院校: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筑工程;第二学历:本科毕业学校:西北工业大学专业: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