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家庭教育,培养外来务工子女阳光心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1
/ 2

立足家庭教育,培养外来务工子女阳光心态

曾庆尧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龙学校广东佛山528322

摘要:顺德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工或个体商户,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来到顺德谋生,也就有了外来务工子女。就拿本人任教的班级来说,全班45名学生,本地学生只有9名,其余36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来是想把孩子带在身边给予更好的教育,可是,工作的压力,生活成本的压力,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不断影响着每个外来务工家庭。而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只能在解决了工作与生活的问题之后才有空顾及,甚至根本无暇顾及。这样的环境下,部分外来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滋生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外来务工子女阳光心态

一、外来务工子女的心态表现

外来务工子女群体的构成比较复杂,家庭环境不一,来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方言习俗,这些对其性格、行为、学习上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能产生诸多不良的问题。

(一)内向型

例如:本班学生小敏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可是却显得内向,课间不与同学交流,与老师对话也很少;家庭现状:她与妈妈,爷爷在学校周边开了间小店。爸爸却在另一个地方工作。晚上,她与爷爷一起在小店里过夜,妈妈则回到爸爸身边,极少的时间是与父母共同在一起的。缺乏交流使得小敏在与同学,老师的交谈中,显得不善言辞,无交流欲望,同时在表述事件时也拖拉,不自信,没有一点作为“成绩优生”应该表现出来的阳光自信。

(二)缺乏自控能力型

意志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破“旧我”,立“新我”,保证自我目标的实现。这就是自我控制能力。本班学生小鸿,他的行为习惯极差,对自己的行为约束能力较差,课堂行为表现为课堂上自行离开座位,在地上玩,或是找东西。根本无视课堂纪律,不能用纪律来要求自己的行为。家庭现状:家里经营水果生意,父母每天早出晚上归。妈妈虽然在管理他的生活,但是时间也是很少。妈妈关心的是学业成绩,但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只想着孩子有个好成绩,其他可以先放一放。

(三)行为偏激型

偏激型的人往往是行为比较异常的。他们的脾气起伏比较大,情绪往往容易受外在的影响,并且表现的暴躁、抗拒心理强烈。例如,本班学生小江,他就属于行为偏激型的。在他犯错误时,他对于老师,父母批评教育的话是一句也听不进去的。一次,小江没有完成作业,妈妈把他带到老师的面前让他对老师说对不起,可他就是站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肯说,任凭老师耐心调解,细心劝道,还是无动于衷。而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说话,甚至说出威逼的话。回家后,孩子得到的不是父母的谅解,而是妈妈的责打。家庭现状:父母在工厂上班,平时要加班,为了管教调皮的小江,父母给他制定了严格的上学放学时间及行为要求,在小江达不到这些要求或犯错时,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责打。小江心害怕,可是得不到保护,也不知向谁诉说,只有自己坚持着。而慢慢地他也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处理事情的方法,那就是以暴力抗拒,或者是一言不发,冷漠对待,没有一点少年儿童原本要有的纯真、活泼的阳光心态。

(四)厌学型

厌学型的孩子对学习有抗拒心理,很大程度是学习成就感差,导致不愿学习。究其家庭原因,一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期望过高。孩子内心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步。二是受父母关系的影响,比如在有家庭暴力或者是在单亲家庭环境中,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的心灵蒙上一种阴影,他们容易产生孤僻,冷漠的性格。这样,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一切事情也没有积极的态度。再有,就是家长工作的原因,外来务工者多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没能及时了解和关注,缺乏有效的沟通,疏远了亲子感情。

以上个案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是由学生的心态决定的,而影响着孩子的心态健康的因素,大部分是家庭教育。

二、被家长忽视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不仅是“人之初”的教育,更是全程的教育。父母的言行,品德,要求和期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与树立。可是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却感到束手无策。刘彦波(2010)在《从家庭教育看孩子的成长》中指出‚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所在。父母简单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无一不体现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外来工人员的家庭教育里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于家庭教育,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与耐心。教育观念唯成绩至上,其他无所谓;把养育当做教育,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忽略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

(二)不能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在中国传统的父与子的观念里,家长总是站在孩子的头顶与其对话。然而,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三)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批评,指责,打骂,苛求成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子女的常用的手段。专制型家庭单方面强调孩子的成绩,简单粗暴对待孩子的差成绩,没有跟孩子进行语言,思想上的沟通。

四、转变家庭教育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中的悲剧要么源自于父母教知识的不足,要么源于家长盲目自信下的偏执。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如此迫切和重要。要改变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向传统的戒尺教育,惩罚式教育,玉不琢,不成器式的教育告别。

(一)批评的艺术。中国有句俗话:当面教子。父母面对孩子犯错,在批评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技巧,并且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要做到手下留情,尽量给孩子有尊严,不失面子,这样孩子或许更能接受批评。

(二)谈话式教育。家长对于孩子在校的表现都是直截了当的责问,“你今天做错事没?”或是“有没有做坏事?”这种直接质问责怪的语气很难让孩子敞开心怀和你交流。谈话的方式要尽量建立在平等亲和的氛围下进行,消除对立的情绪。

(三)宽容比惩罚高明。孩子在成长的阶段中,犯错不可避免,因此惩罚不是必须的处理方式,对于一些犯错不可一味暴力解决,必须理性看待各种犯错,允许宽容,用心感化孩子的失误。比如一些非原则性的重大犯错,宽容比惩罚更是良方。

(四)赏识教育。虚心接爱批评,批评使人进步——是中国教育的显著特点。其实过度的批评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正面教育排第一,批评教育其次。欣赏,表扬,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受到了关注,被认同,被接纳。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力量。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在快乐的赞美声中鼓励其向缺点告别,享受赞美带来的成功感,快乐地建立自信心,打造儿童阳光的心态。

五、总结

家庭教育是一条艰巨而持久的长征之路,是一项父母半辈子都要为之努力的事业。在充满竞争的时代,教育从来都不只是给孩子某种技能,更重在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有自信心的人,因此家长们要立足家庭教育,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刘彦波基从家庭教育看孩子的成长[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