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帕依固龈液对于妊娠期龈炎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西帕依固龈液对于妊娠期龈炎的临床研究

陈金萍陈家欢李嘉威

陈金萍陈家欢李嘉威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广州510620)

【摘要】目的观察西帕依固龈液对于妊娠期龈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妊娠期龈炎提供参考方法。方法将120名患有妊娠期龈炎的孕妇随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名,检查初诊和3个月后复诊时牙龈指数情况(GI)。结果研究组的孕妇牙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在妊娠期龈炎治疗方面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西帕依固龈液妊娠龈炎牙龈指数

【中图分类号】R71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105-02

妊娠期龈炎是指妇女妊娠后,由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升高,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弯曲,弹性减弱,以致血流瘀滞及血管壁渗透性增加,造成原有的牙龈慢性炎症激化,牙龈肿胀加重,出血明显,甚至形成瘤样改变[1]。我国孕妇妊娠期龈炎的发生率高达89.43%[2],是妇女在妊娠期间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次研究中应用西帕依固龈液治疗妊娠期龈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013年来我科的妊娠12~28周有牙龈出血的孕妇120名,年龄22岁~35岁,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主要症状:口腔卫生差,牙面软垢多或有牙结石,牙龈缘及龈乳头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龈沟探诊易出血。

1.2方法治疗组:对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口腔卫生宣教,教其正确的刷牙和控制菌斑的方法,配合使用西帕依固龈液5ml/次,每天4~5次,含漱2~3min,30min后漱口。

对照组:只向患者进行常规的口腔卫生宣教。

1.3疗效评价记录患者初诊和复诊时龈炎指数。按牙龈病变的程度分级。0:牙龈健康;1:牙龈轻度炎症,牙龈颜色轻度改变、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牙龈中度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3: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出血倾向。

2、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初诊时的口腔状况见表1,初诊时两组龈炎指数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表1两组间初诊时牙龈指数比较

组别患者例数龈炎指数

00.1~1.01.1~2.02.1~3.0

研究组601531104

对照组601728123

2.2治疗组与对照组复诊时的口腔状况见表2,复诊时两组龈炎指数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2两组间复诊时牙龈指数比较

组别患者例数龈炎指数

0.1~1.01.1~2.02.1~3.0

研究组60351861

对照组60335166

3讨论

妊娠期龈炎是孕妇孕期常见而多发的口腔疾病,妊娠期龈炎严重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国外学者已提出孕期的牙周疾病是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3]。

目前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升高不但能引起牙龈组织对外来刺激反应性增高,而且可能会引起龈沟、龈下菌斑中微生物成分的改变。德国学者Klinger等[4]发现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其龈沟、龈下菌斑中发现了牙周疾病的致病菌中间型雷杆菌,由于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引起的体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与孕妇是相似的,因此推测妊娠期龈炎的妇女其龈沟、龈下菌斑亦有该类治病菌的存在。由于孕妇身体的独特性,在孕期治疗龈炎不宜全身使用抗生素,孕期口腔治疗的安全期相对较短,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妊娠期龈炎尤为重要。口泰主要成分是洗必泰,另外还有甲硝唑[5]西帕依固龈液的主要成分是中药没食子[6],没食子主要成分是没食子鞣质,并含有没食子酸及树脂等多种成分,是维族药中主要的口腔保健药材,有药理实验证明它能沉淀蛋白质,收敛止血。

本次研究中,运用西帕依固龈液一月后,孕妇妊娠期龈炎指数明显下降,明显改善了临床症状,对妊娠期龈炎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采方.牙周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4-116.

[2]顾红霞.孕妇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2,9(1):83.

[3]KlingerG,EickS,PfisterW,etau.Infuenceofhormronalcoutraceptiveonmicrobialfloraofgingivalsulcus.Contraception,1998,57(6):381

[4]罗颖,丁一等.西帕依固龈液的抑菌作用和防治牙龈炎的临床效果评价[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4):394-397.

[5]韩静.西帕依固龈液治疗牙龈炎引起的牙龈出血的疗效观察[J].北京口腔医学,2010,18(3):168-169.

[6]斯拉甫,努尔买买提?艾买提,阿布都热依木?玉素甫等,维药西帕依固龈液的药理作用研究.中国名族医药杂志,1993,3(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