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牙源性颌面瘘诊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15例牙源性颌面瘘诊疗分析

朱月松

朱月松(山东省泰安市口腔医院271000)

【摘要】目的对临床中的牙源性颌面瘘总结诊疗经验。方法调查牙源性颌面瘘的患者15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实施及时完善的根管治疗或将病灶牙拔出,对局部的感染病灶进行彻底清除。结论牙体牙髓疾病是引发颌面部皮瘘的主要原因,对病灶牙实施针对性治疗是痊愈的关键。

【关键词】颌面瘘牙源性炎症控制

【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319-02

牙源性皮瘘常发生于颌面部,外观常呈突起的肉芽组织包块,没有明显痛感或不适,破溃后常有少量脓血溢出。因无明显的牙病症状,易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疖等其他疾病,虽经脓肿切开配合使用抗生素等治疗仍旧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本次研究收录了2006年~2012年我院口腔门诊诊断治疗过的牙源性颌面瘘患者15例,将病人的临床资料、局部和患牙表现、诊疗要点一一分析,以提示广大口腔医务工作者,对颌面部的炎性肿物,应避免遗漏对牙齿的排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15例患者中包括男性8例,女性7例,病史3个月~5年不等。位于下颌部、颊面部的瘘口有9例,颏部3例,鼻前庭及鼻翼旁3例

1.2临床特点

患者就诊时多述无明显牙痛及张口受限,局部皮肤包块和疖肿样损害是主要临床表现,平时无明显痛感,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或饮食不当,则肿痛明显。使用抗生素或脓肿引流后肿物仍长期存在,不易消除。2例患者曾因鼻前庭肿块误诊为鼻疖、鼻前庭囊肿,自耳鼻喉科治疗无效;鼻翼旁肿块患者1例,在当地诊所行上尖牙根管治疗术后,无明显效果。面下部肿块患者4例诊断为皮脂腺囊肿行切除术,术后病程迁延,伤口反复不愈。

1.3治疗方法

1.3.1首先通过X线片检查所有病例,拍摄病损处附近及颌骨侧位片明确诊断,残根、残冠或下颌第三磨牙若无保留价值均可在急性炎症期过后予以拔除。拔牙术后清除肉芽组织、搔刮牙槽窝和瘘道,将瘘口周围病变组织切除后缝合创口。

1.3.2若根尖区X线显示阴影较小,颌面部瘘道不明显或仅有疖肿样损害,则提示该患牙为慢性根尖周炎具有保留价值,尝试行根管治疗术尽量保存。面瘘未消除的患者应加根尖搔刮术,根尖区X线显示阴影较大且瘘道明显,则应在根管治疗后行瘘道切除术。

2结果

15例牙源性颌面瘘患者经对病灶牙彻底治疗后,面瘘愈合且1~2年内随访无复发,病灶牙保存后无松动,根尖骨质吸收阴影在X线下显示明显缩小或消失,患牙能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

3讨论

3.1诊断

确定病因是诊断发生在颌面部的肉芽肿样小包块的关键,问诊时应仔细询问其是否有牙痛史,以便排除牙源性病因[1]。皮肤病损对应的口内牙床附近应仔细检查是否有残冠残根、龋坏变色牙及下颌智齿的位置、萌出情况;病损组织附近的X线检查若提示有根尖或冠周骨质破坏阴影,或者病灶牙与瘘道经检查证明关系密切,则可提示存在牙源性皮瘘[2]。另一种有效的手段是治疗性诊断,对可疑病灶牙进行根管治疗,根管冲洗时如出现瘘口溢脓或者经治疗后肿胀症状好转,则可诊断牙源性根尖炎导致的颌面部皮瘘[3]。

3.2病因分析

慢性根尖周炎急性期过后转为慢性,形成破坏周围的骨组织和相应软组织的根尖脓肿,脓肿多开口于牙槽黏膜上的相应部位成为瘘管,严重者可在附近的对应皮肤处形成皮瘘。如鼻前庭瘘管病灶牙常见于上颌前牙,鼻旁区瘘病灶牙常见于上颌尖牙,颏部皮瘘病灶牙多见于下颌前牙,面颊瘘常由下颌第一、第二磨牙慢性炎症引起。另外阻生智齿的冠周炎也可能成为病灶,其特点是病灶牙与皮瘘的开口距离较远,容易在口腔检查时疏漏引起误诊。中低位垂直型阻生的智齿更易引起瘘管,冠周炎症的扩散方向多为磨牙后区,先表现为骨膜下脓肿,脓液沿着下颌骨外斜线扩散前行,瘘管开口多位于颊肌与口腔前庭黏膜之间的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皱折处,脓肿继续发展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薄弱处向外穿破形成皮下脓肿,当穿破面部皮肤后可形成面颊瘘,经久难愈。瘘口远离智齿时易将病灶牙误诊为第一磨牙,尤其是第一磨牙存在病变时更易忽略智齿的问题[4]。因面部肿物诊断为皮脂腺囊肿的1例患者,经外科门诊2次手术切除后迁延数年仍未痊愈,来我科就诊经口内检查发现有低位阻生智齿,X线片显示存在牙周骨质阴影。经抗生素消炎后拔除智齿,搔刮牙槽窝并进行瘘道搔刮,面颊瘘2周后消失且后期未复发。

3.3预防和治疗

对病灶牙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反复发生冠周炎的智齿或残根、残冠若无保留价值应及时拔出,可以有效的预防牙源性颌面瘘发生。单纯应用抗生素难以获得满意疗效,必须在控制局部炎症的同时对患牙行根管治疗或拔出患牙、搔刮瘘道,才能彻底的治愈牙源性颌面部皮瘘[5]。相关的报道指出,只有少数的患牙可以经根管治疗后保存,多出需要拔除,同时对病灶区的炎性肉芽组织彻底清除,根尖切除、牙槽窝搔刮、根尖搔刮及瘘道搔刮等手术的实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伴慢性颌骨骨髓炎的病例,彻底清除坏死组织需进行骨髓炎刮治术才可彻底治愈颌面瘘。

参考文献

[1]于海俊.牙源性面颊瘘60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25(6):378.

[2]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2-188.

[3]戴现梅.牙源性皮瘘的16例临床分析[J].中网医药指南,2009,7(7):65-66.

[4]符绩文,黄志权,张沽霞,等.下颌智齿冠周炎致面颊瘘的诊治[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3s):85-86.

[5]李辰或.牙源性感染致颌面部皮瘘14例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3(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