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文化和观念氛围,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营造文化和观念氛围,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

李兴

关键词:文化氛围;观念氛围;教育科研;激励机制

前言

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机会,是培养教师教学兴趣的有效手段。新的教改浪潮向我们昭示: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营造文化氛围是教育科研生存发展的土壤

形成有利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学术空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营造一种氛围,是教育科研生存发展的土壤,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的实践活动,它的发展既受其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到一定的学校文化和学术环境的外在影响。适合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1可以形成中小学教师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互相结合、协同发展的价值取向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应该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和艺术性,要达到此境界,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宽松的组织氛围、群体崇尚创新的精神、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观,这就是人本主义思想所赖以依存的文化氛围,因此,学校领导应致力于这方面的培养和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新困难新问题不断出现,现实中的问题呼唤着教师通过科研的态度去探索去解决。进行科学性研究,撰写教育论文,出版教学专著,从而提高教师在学术界的地位,这是教师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名师工程”正是对教科研绩效的推广,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都是对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协同发展的运用。

1.2可以形成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有研讨则有争鸣,有争鸣则会出现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多样化,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1.3可以形成保护和推进中小学教研发展的激励机制

教育科研是一个艰苦探索求真的过程,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教研能力外,还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因此,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并保护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采取的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以活动推教研,以教研求发展,用实践检验教研。

2营造观念氛围、扩大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

良好的学术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的观念氛围,就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而言,观念制约着研究者的态度、情感、毅力和成就;观念氛围,影响着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生活在现实的空间中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四种不良的观念,为改变这四种不良观念,要弄清四个关系,树立四种新观念。

2.1当前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四种不良观念。

2.1.1“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情,对于中小学教师是高不可攀的。其实教育科研就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用教育科研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用科研的方法解决,处理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就能使教学工作科学规范有序。

2.1.2教育科研恐惧感,害怕影响教学质量,怕担风险,不敢开展教科研。教育科研是丰富学校内涵,提高一个学校的品位,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学校必须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教学水平较高的名师,有在名师带动、影响下的一大批视教育为事业,兢兢业业,团结奉献的教师群体,校园处处、时时能折射出一种具有各自学校风格的厚重人文思想和文化气脉,他远离一切不利于青年成长的不良文化。一个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种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放下架子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2.1.3教育科研名利观,认为中小学教师搞科研、写文章是不务正业或者是被个人名利思想左右,在现在学校教育,尤其是缺乏前瞻性的管理者面前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2.1.4教育科研无用观,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可有可无,搞不搞教育科研无关大局,照样可以办学教书,中小学领导必须改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不良心态。没有教育科研,就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和滚动式的发展,就会缺乏后续人才的培养,就无法拥有优秀的教师梯队,你的群体将是无首的雀群,噪舌中无目的地乱撞乱飞,或许你一时有成绩,但无法也不会永远地有持久的盛世,这就是所说的“穷人咋富,挺腰凸肚”的道理所在。教学中多一些教育科研,将少一些盲目;多一些严谨治学的态度,少一些浮躁的作风,将出现更多求实务真的具体实际人。

2.2弄清四个关系,树立四种观念。

2.2.1.明确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

2.2.2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树立“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观念。

2.2.3明确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

2.2.4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

2.3教室文化

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教室文化,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教室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常规的做法是墙上贴一些关于学习、成功、勤奋等内容的名人名言,教室后面是每月一期的黑板报。其实我们也可以开辟一个学生园地,如评选出机电、机床操作能手、计算机操作能手、优秀宿管员、优秀班干部、乐于助人者、遵守校纪校规者、知识面最广者、最爱劳动着、优秀作业等学生,一月一评,作为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让每个学生在园地上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

2.4校园活动

在活动中找乐趣,在活动中学知识。班内不定期举行一些小活动,如讲故事、朗诵、篮球、象棋、乒乓球赛等。班级之间也可举行体育活动比赛。以劳动节、五一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为主题的联谊汇演。学校组织大型活动,如春季运动会、演讲比赛、征文大赛、卡拉ok大奖赛、元旦文艺联欢游艺活动、技能比赛等,既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又可培养他们健康的爱好,锻炼他们的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5校外实践活动

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公益活动,培养爱心、增强公德意识。只有学生动起来,学校才能活起来。学校有了活力,才会生机勃勃,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与此同时,学校需要营造宽舒和谐的教育科研环境和氛围,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供绿色通道。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走教科研之路,才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