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

谢荣波

广州开发区员工服务中心金雁艺术团顾问广东广州510000

2018年是全社会全面落实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配合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广东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我认为黄埔区应立足于自己实际,构建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具有广东风格、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区。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首先是明确定位。

一是目标定位。我区党代会关于文化旅游事业板块讨论稿中率先提出了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区应该在广东省目前已设立的几个创建项目中先要创建成功。广东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到2020年在全省设立15—2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总数达到200个(每3年一评,广州市越秀区的广府文化已被列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番禺沙湾因广东音乐、飘色被评为了艺术之乡),乘着这股东风,黄埔区可以创建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生态保护区或“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至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则可以用黄埔区穗东街庙头"民俗文化”之乡的项目进行创建(波罗诞作为省特色文化品牌和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已奠定了坚实基础)。广东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在加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中提到,到2020年培育和建成20个左右省级示范区、50个左右省级示范项目,黄埔区有信心、也有实力去努力创建“金雁文化”或“图书服务体系”为名的示范项目,从而实现创建省级文化示范区的目标(花都区已率先创建文化示范区,海珠区的文化示范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服务对象定位。黄埔区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可定位四类群体:一是原黄埔区(含萝岗区)原住居民、二是东部山水新城楼盘入住的新黄埔居民、三是黄埔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含驻区的部门、开发区的部门)人员、四是在黄埔区(含开发区)企业工作的外来工。根据各类人群的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来设计不同的文化产品,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特别需要提出,与广州市其它区不一样的情况是,黄埔区的外来工特别多,而且他们相对集中居住在政府建好的不同区域的员工楼,因此创建独特的外来工群众文化(也称“金雁文化”)则是我们区的一大特色。

其次是建立健全运行体制

一是总体坚持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的原则。近年来,黄埔区的文化馆、文化站抑或是文化室,硬件设施基本齐备,但大多数场馆的日常运行往往因专业人才短缺而处于非正常状态,因此首先是要完善用人机制,着力培养、引进具有现代化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尤显重要,只有加强了文化队伍建设,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才能提高服务水平。

二是对文化馆内部的现有人员进行有机整合,通过专业化考核、竞岗聘任等手段,从而达到提升凝聚力、焕发新活力的目标。文化站岗位的配置最好是由区的层面统筹,起码做到部分人员专业化,文化室管理有专职人员。如确实因编制限制,在文化站、文化室的运行体制上可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

第三是坚持以区文化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区域内两个文化馆可设为总馆,各街镇的文化站可纳入到分馆系列中,一些民办企业、民间团体的文化基地也可纳入到分馆系列中(例如飞晟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艺术家村、开萝美术馆等),然后根据各个分馆不同的特色和需求,因地制宜设计多样化的文化项目,力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我区文化服务的繁荣昌盛。

第四,积极推进区内外公共文化联动措施。在本区内整合组织、宣传(文联)、教育体育、科技、民政、工青妇团等部门的力量,在全区范围内做好大群文工作。在本区外建立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圈“兄弟区联动”“广佛肇联动”,“广清帮扶”取长补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水平。

再次是公共文化服务应与科技融合。

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创新和科技研发的协调机制,加强文化专用设备、软件和系统的研发应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实现文化信息广覆盖、高效能、更安全地快捷传播。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推动区内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一个网上平台,最大限度的延伸服务半径,使公共文化的资源和效率最大化;第二,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统筹各类数字文化资源,建立分布式资源库群,实现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第三,筹备建设公共文化供需网,把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人们像在网上购物一样,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都可以在这个网上找到;第四,推广“一站式”服务,扩大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让老百姓不出家门也能够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然后是着力推动品牌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文化阵地。品牌建设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场馆使用好了,场馆文化设施设备充分利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广大百姓的认同了,阵地品牌化的基础也就夯实了。黄浦区是个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极富有文化气息,文化场馆建设方面也得天独厚,在现有基础上,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征求意见方案,根据群众需求动态化的设计场馆的布置,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妆点文化服务场馆(比如利用辖区内书画名人的作品展、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展、社会文化培训基地的学生作品展等等),让文化服务场所不但成为百姓的文化共享之地,还是百姓的生活休闲之地;我们的文化服务场所可以面向社会广泛预约,最大化的提供公益服务输出;我们既要在文化服务场馆开展富有地方特色接地气的乡土文化活动吸引百姓,也要邀请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来提升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使文化场馆真正成为广大群众享受文化的乐土。

二是精心打造品牌队伍。我们区的香雪女声合唱团目前是广州市唯一一只在世界合唱节取得金奖的队伍,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需要重新整合资源,打造成为黄埔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建议在此基础上招募男队员,组建混声合唱团,达到1+1=3的良好效果,再以此品牌队伍力量辐射全区的合唱事业,从而成为合唱强区。甚至可以联合飞晟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广州市合唱协会创设一项品牌国际合唱节);我们区的“金雁艺术团”整合了外来工中的文艺积极分子,需要提供更大的平台去实现了他们的舞台梦;我们区的“科城锦绣”艺术团整合了各方面的社会艺术资源,一直活跃在区内外的群众文化舞台上,为繁荣社区文化发放光彩……

三是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为龙头,结合南海神庙、玉岩书院、华峰寺、黄埔军校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纳入新旧“羊城八景”之“萝岗香雪”“科城锦绣”,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重点打造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和”香雪文化旅游节“两个品牌节庆活动,通过品牌节庆的系列活动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力发展。为我区实施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做出应有贡献。

四是引进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升波罗诞、香雪文化、金雁文化、黄埔之悦等活动品质。根据本区的文化记忆符号,挖掘出文化特色,创作相应的群文精品(含单个作品、实景剧目、影视作品)参加省市常设组织的群众艺术花会、百歌颂中华、广东省社区文化节、羊城之夏等大型活动,做到“逢奖必夺,夺奖比高“!反映新时期黄埔人文精神,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创业精神,从而提炼出传播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精品——即“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为我区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做出应有贡献。

接着是全面推进公共文化志愿服务。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结合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惠民巡演、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大舞台等项目在区范围内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推动专业院团、院校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者服务下基层长效机制。继续发扬文化辅导员优良传统,将文化辅导员拉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健全、丰富群文专家资源库,将专家资源纳入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建设中来。广泛吸纳我区文化工作者、业余文艺骨干以及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团队和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文化志愿者比例,壮大志愿者队伍。

最后是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合作,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色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该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为契机,以国宝级文物黄埔军校、南海神庙等为基础,以“波罗诞”为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为抓手,深化公共文化交流合作,把黄浦区打造成全国文化先进区,创设与外界的文化合作项目,加强与港澳台及乃至泛太平洋国家的文化合作交流,让黄浦文化走出国门,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花园里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