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与机器相结合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手工与机器相结合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

益莉娜颜红柱肖峰张金宇

益莉娜颜红柱肖峰张金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病理科上海200137)

【摘要】目的:探讨手工免疫组化与全自动免疫组化有效结合应用的优缺点。方法:一抗选择手工操作,二抗及显色系统采用全自动染色。结果:节省一抗成本,染色结果定位准确,背景清晰,减少操作时间。结论:对于免疫组化数量不太多的医院既减少手工操作染色带来的人为误差,又能达到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的标准化。

【关键词】免疫组化;手工染色;机器染色

【中图分类号】R4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333-02

免疫组化技术是病理技术中一项重要的染色技术,也是病理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理科工作量的增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全自动免疫组化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病理科的需求。我科自2014年7月开始使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结合本科室特点,由于免疫总量不多,但抗体总类不少的情况下,采用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操作手法使用至今,现将其使用体会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设备

全自动免疫组化仪的组成:切片标签系统、预处理系统和染色系统。全自动免疫组化预处理系统采用PTLink完成;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系统采用美国Dako公司的AutostainerLink48。

1.2方法

常规包埋石蜡组织,切3μm厚切片置于防脱片上,于65°烤箱烘烤1~2小时,将烤片后的切片贴上已打印上各种抗体名称的标签,放入已预热至65°的PTLink仪器中,升温至95°保持17分钟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脱蜡、抗原修复。处理完毕降温至70°时取出至Buffer液中再次冷却至室温。将处理后的切片放入AutostainerLink48仪器内,手工滴加各种不同的一抗,其后的二抗及显色系统均由已设定完成程序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系统自主完成。苏木素复染同样采用手工复染完成。

2.结果

通过使用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比单用手工法大大减少了操作时间,并且染色结果稳定,阳性定位准确,无非特异性染色和背景染色,而且避免了DAB对操作人员的伤害,符合环保要求[1]。

3.讨论

通过日常使用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在免疫组化中,并分析其优缺点及其对染色结果的影响,将其特点总结如下:(1)适合本科室免疫组化的情况:每天总量不多,总类不少,每一个一抗储备又达不到机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手工滴加一抗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2)切片标签系统:防化学的自粘贴用户化标签设计用于高压,严重的化学实验室环境。每个标签包含一个表面用于打印文本和一个覆盖标签材料用于包含文本。打印后的标签具有防水、防潮、防酸碱、耐热、耐腐蚀等功能,不会在使用过程中掉色与脱落。手工操作时是用铅笔写标记,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使铅笔字模糊不清,造成不良后果[2]。(3)PTLink预处理系统具有脱蜡、水化、抗原修复一次完成的特点,而且它具有两个槽,可以满足不同的抗原修复要求。AutostainerLink48染色系统操作简单,对操作人员是一个减负的过程。当然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每逢16及16的倍数的片子,机器提供的液体量不足,这是需要技术员在旁辅助完成的。(4)染色时间:手工操作时抗原修复需要临用临配修复液,耗时耗力,且步骤较多;机器染色无需此项步骤,修复液有配套的预处理系统提供,一步完成,无需再配制试剂。(5)染色结果:手工操作时背景过深,非特异性染色严重;机器操作后背景清晰,定位准确。

综上所述,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标准化程度高,具有省时省力,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背景清晰,健康环保等特点,结合我科免疫数量不多,符合日常工作需要,也适合像我们这样的小科室适用。随着工作量上去,又能满足以后的工作需要,在现阶段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于兰,何松,陈亚丽.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的应用体会[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2(2):215-6.

[2]陈艳,潘美华.全自动免疫组化仪与手工操作应用体会[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06-0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