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街区型住区与封闭式住区的利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街区型住区与封闭式住区的利弊

赵晶黄磊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济南市250101

摘要:本文总结了封闭式住区与街区型住区的特征,并对两者的利弊进行了权衡,指出社会隔离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层,与小区是否封闭无必然的联系;实体商业的发展与人口规模,密度、购买的能力及消费习惯有关,街区型住区对实体商业的发展没有内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街区型住区可以带来城市道路利用率的提高,然而封闭式住区有其独特的优点,封闭式住区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居住质量,在一定的时空中很难被替代。街区型住区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来证实其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拆围墙;街区型住区;封闭式住区

1引言

2016年2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街区型住区的若干意见,街区制成了城市规划行业的热点,拆围墙成了街区制的代名词。一方面专业人士对开放街区进行了如下解读,认为街区制可以带来三方面的利益,一、缓解社会隔离;二、街区型住区能刺激人们对城市实体商业的需求;三、可以带来城市道路利用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普通民众认为拆围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居住环境质量、产权与边界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街区制真的能带来三方面的优点吗?面对两方的争论,我们需要冷静的分析街区型住区与封闭式住区的本质及其实际效用。

2、封闭式住区带来的问题

何为封闭式住区,即拥多个出入口,通过隔断围合的住宅群体组合,与西方门禁社区相似。门禁社区是20世纪60年代由于社会分异导致的不同品质住区的集聚与隔离,中产阶级需要安全、美丽、私密的住区,并拥有私有化的服务。中产阶级对待门禁社区呈现很高的诉求,但门禁社区带来了很多恶果:社区感淡化、社会隔离严重、交通阻隔、出现城市孤岛。社会分异是普遍存在的,但往往都是隐形存在的,空间上不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但通过门禁社区,社会分异便空间化了。社会公平性在空间上受到了挑战,从而犯罪率上升,社会矛盾加剧。

传统的社会通过社区精神来整合,但如今大都市的流动性及异质性显著提高,社区精神正逐步淡化。许多具有合作性质的公共项目都演化成商业性质的服务,使得人们缺少交流、协作,社区精神更加淡化。

利用屏障形成门禁,禁止外来车辆通车,使得道路利用率降低,城市规模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带来了更多交通流量的发生,交通拥堵成为城市不可避免的现象,正因为如此,门禁社区空闲的道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认为门禁社区成为阻隔交通的屏障。

门禁社区内部自给自足,拥有明确的边界,在空间上显得格外孤立,成为了城市孤岛,社区内的民众“老死不相往来”,城市变成由一个个门禁社区划分的碎片空间。

大院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住宅布局模式,在空间上放大即成为带围墙的封闭式小区,与西方开放街区明显存在差异,作为一种传统的小区布局模式近年来受到对门禁社区批判的影响,将门禁社区的弊端等同于封闭式小区的弊端,空间隔离、社会分异通通成为封闭式小区的罪过,以至于决策者对街区制的无限向往,并将其落实推广,那么街区制的本质是什么。街区制能带给我们真正的益处吗?

3、对街区型住区的剖析

街区型住区主要特征是没有围墙,与整个城市相互渗透,资源共享。理论上街区型住区可以提高交通效率、使小区内部的景观等公共空间资源对城市开放,提高交流交往的机会。实际的效果是否与理论相符合值得我们进一步来探讨。

第一,打破了围墙是否居民私有属性的住宅就公共化了呢?小区内的道路与城市道路之间没有分界线了呢?事实上街区制住区仍然具有排他性,以保障人们拥有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居住环境,在西方,私人庭院严谨他人入内,只有小区主干路允许外来人员使用,其他的绿化空间大多是私有物品。可见街区型住区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

第二,街区型住区能否淡化社会隔离呢?事实上社会隔离的出现与小区空间隔离没有本质的联系,社会隔离存在普遍性,不论是街区型住区还是封闭式小区都存在社会隔离。由于不同的人们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居住空间选择上具有不同的区位偏好,所以社会隔离是由于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于房租的支付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同质人口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异质人口在空间上表现为隔离。

第三,街区型住区能否刺激对城市实体商业的需求呢?需求与人口规模,密度、购买的能力及消费习惯有关,与住区封闭或开放没有相关性。再加上互联网商业的服务深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实体商业的需求更加减少。

第四,街区型住区能否提高城市道路利用率并缓解交通拥挤呢?虽然街区型住区提供了所谓的城市道路“微循环”,但中国的封闭式小区内部道路基本上都是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的形式,即使是将封闭式小区的围墙打破,狭窄和曲折的道路也很难承担舒缓城市交通的作用。

4、中国的封闭式小区何去何从

我国封闭式小区大行其道,不仅是规划理念使然,更多的是出于政府方便管理的考虑,封闭式住区更加安静、有序,居住品质更加优美[1]。

封闭式住区是否增加了社会隔离并没有通过完美的实证研究来证明,更多的是逻辑上的推理,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如此,相关方面的实证支持存在欠缺。城市中的各种冲突起因大多是利益方面的冲突,没有出现过因为各自封闭而出现仇视的现象。

但中国的城市中拥有大量的单位大院和一些规模过大的封闭式住区,城市内部空间整合存在一定的限制,空间被一定程度的分割了,针对此问题,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第一、改造规模过大的封闭式住区,使其成为规模较小的小区;第二、渐渐打开单位大院;第三、新建住宅小区应该采用与街区制相类似的尺度,同时考虑小区内的安全、舒适与交通系统的高效率[2]。

我们不能盲目的认为打破围墙就等同于街区制,不能将社会隔离认为是小区封闭造成的,其根源在于社会的分层,不能草率的认为街区制能刺激人们对实体商业的需求。对于交通的高效率利用可以通过控制小区规模尺度,开放单位大院来实现。总之,封闭式住区有独特的优点,封闭式住区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居住质量,在一定的时空中很难被替代。街区型住区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来证实其存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金岩.城乡规划时空笔记[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2]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6)02-0101-04

个人简介:赵晶,1985年1月,女,汉,山东省日照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个人简介:黄磊,1984年6月,男,汉,山东省泰安人,硕士,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