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介入检查术后穿刺部位损伤的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神经科介入检查术后穿刺部位损伤的护理对策

姚风春刘萍

姚风春刘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高压氧室十堰442000)

作者简介:姚风春(1960-),女,中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脑电图,高压氧。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科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部位损伤的发生率、形成原因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47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观察其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形成,分析血肿形成原因,总结有效护理措施。结果: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5.4%,发生血肿主要原因与操作不当、局部压迫止血时间不够和患者不能很好配合有关,发生血肿的病人经过有效护理血肿均能良好吸收。结论:按照穿刺部位血肿的形成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减少血肿的发生率,降低介入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介入术;股动脉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251-02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已在神经科广泛开展,为许多脑血管病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手术成功率高,恢复快。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血肿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最常见的合并症[1]。若治疗护理不当轻者血肿吸收缓慢,重者出血量大时引起压迫症状,肢体远端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搏动消失,导致休克,危及生命。此外,还可压迫邻近的股神经,产生股神经损伤的临床症状。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本文对476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处出现不同程度血肿的26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8月-2010年8月在我科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病人,共476例,其中男274例,女202例,年龄28-84岁,平均61岁,术后发生血肿病人年龄44-78岁,平均65岁。

1.2方法:对47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观察,重点查看有无局部渗血及皮下血肿,足背动脉搏动及有无操作侧下肢水肿,分析归纳血肿形成原因,总结减少血肿发生和促进血肿良好吸收的护理措施。

2结果

476例患者术后发生局部血肿26例,占5.4%。经归纳总结,发生血肿的原因有:①操作不当:主要是由于术者对股动脉局部解剖不甚清楚、操作不熟练、紧张等原因所致,共有3例,占11.5%;②局部压迫止血时间不够,有10例,占38.5%;③患者不能很好配合,不能坚持24小时右下肢制动以及过早下床活动,下床活动剧烈所致,有9例,占34.6%;④其它原因:包括包扎不合理、老年病人、肥胖病人、血管功能和凝血功能差等因素,有4例,占15.4%。出现血肿病人经过重新包扎,延长压迫和卧床时间等处理,血肿均可在2-7天良好吸收。

3讨论

3.1局部血肿形成原因分析:主要原因为局部压迫时间不够及患者不能很好配合。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有三种方法,包括传统压迫法、动脉压迫止血器和血管封堵器止血法。沙袋脱落或重量不足、动脉压迫止血器松动移位、血管封堵器滑脱等均会造成压迫止血时间相对过短,是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与患者耐受性差,因紧张和肢体长时间制动带来的不适导致频繁变换体位,造成下肢制动不良,不能积极配合有关。躁动病人尤为多见。此外,由于患者血管条件差或手术者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短时间内在血管同一部位形成多个针孔,导致血管完整性受损,再加上股动脉血液压力大,血流速度快,血管上皮细胞和血小板不容易覆盖穿刺口,导致血管修复时间延长,也是血肿形成的重要原因。过早下床活动,下床剧烈活动极易使压迫点移位而致血肿。本组中有3例患者采用传统压迫止血法,因不习惯床上小便,卧床不到8小时下床入厕,出现血肿。包扎固定不合理也是产生血肿的原因之一,这与操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关,包扎固定时,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容易出血。有2例患者由于包扎过于松动,出现穿刺口渗血,血肿。特殊人群,如肥胖者,穿刺时动脉搏动不明显,给穿刺带来困难,压迫时又较难找准穿刺点,以致压迫不彻底,穿刺口闭合不完全,同时包扎固定困难。老年人容易发生术后血肿与老年人本身的生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动脉硬化患者,血管条件差;凝血机制差的患者,容易术后出血,造成皮下血肿;高血压和糖尿病也是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由此类原因导致术后穿刺口血肿的有6例。另外,当患者在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时,抗凝剂的应用使凝血时间延长,易化了股动脉穿刺后出血。

3.2护理

3.2.1术前护理:术前要进行充分的宣教,加强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到不当活动可能带来的危害,使患者熟悉术后肢体制动时间和卧床时间。不同压迫止血方法,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和卧床时间各不相同,传统压迫止血法术侧肢体需制动24h,卧床24h;血管压迫止血器需制动6-8h;血管封堵器需制动3-4h。患者卧床时间长会腰酸背痛,可给予按摩。有国内文献报道术后卧位变换练习[2],按摩背部及术侧下肢,健侧下肢自由活动,协助患者侧卧,向健侧翻身15°-20°,背部垫软枕并保持术侧下肢伸直。术后尽量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等,下床后避免剧烈活动。

3.2.2术中操作:要求手术操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避免粗暴操作,提高血管穿刺的成功率,力争一针见血,减少患者痛苦,避免血管损伤。同时术中应合理使用抗凝剂[3]。拔管后指压止血20min,伤口包扎现在多采用8字固定法,据报道采用3条弹性绷带包扎,效果更好[4]。3条弹性绷带固定方法为:第一条弹性绷带的一端贴紧于大腿内侧中线会阴下约8cm处,弹性绷带跨越穿刺部位纱块、同侧髂前上棘,止于同侧下腰部腋后线处;第二条弹性绷带在大腿外侧中线下对应第一条处粘紧皮肤后跨越穿刺部位纱块、对侧髂前上棘,止于对侧下腰部腋后线处;第三条弹性绷带于第一条起点的上缘,粘紧皮肤后跨越穿刺部位纱块至同侧髂前上棘下缘大腿外侧中线下。

3.2.3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应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同时做好穿刺部位局部观察,做到视、触、听、查等4个方面的工作[5]。视:充分暴露穿刺部位,观察血管压迫器或沙袋是否移位、肢体位置是否恰当,局部皮肤是否有青紫、苍白、肿胀、包块等;触:局部是否有明显压痛、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是否出现搏动性包块,以区分血肿与假性动脉瘤;听:注意听诊局部有无杂音,以区分血肿与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查:密切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指标。同时,要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小时1次。此外,还应观察下肢有无水肿,及时发现和治疗下肢静脉血栓。血肿处理:单纯血肿无需特殊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尤其是深部组织的小血肿,无需限制活动;对于血肿直径>3.5cm者或表浅、局部张力增加显著者应重新包扎压迫,延长肢体制动和卧床时间,适当限制活动,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血肿局部张力很大、手触局部坚硬时,可局部给予冰袋冷敷,以防止血肿扩大,忌热敷。早期不易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外敷,以避免再次引起出血。对小的血肿,可做出标记,对较大的血肿,要监测患者双腿周径,15-30min测量1次,出血停止后每2-4h测量1次,以便了解血肿的转化情况。血肿局限后,可采取芒硝或50%的硫酸镁冷湿敷,加用理疗以促进血肿吸收[6]。经过1周左右时间的观察,血肿缩小、张力减轻,局部症状减轻,预示转归较好。如有破溃、合并感染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3.2.4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如咳嗽、大小便,打喷嚏时用手压迫穿刺点防止出血形成血肿。将患者穿刺侧用约束带加以固定,以免患者入睡后活动肢体引起血肿。

3.2.5心理护理:许多患者常常对血管穿刺点问题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身疾病的关注。皮下血肿一旦出现,很多患者都会表现出焦虑、烦躁、恐惧,局部疼痛、肿胀等不适,也会加重患者心理反应。因此要加强与患者交流,及时给予解释,宣教有关知识,安慰和鼓励,做好患者心理辅导。综上所述,术前宣教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术中注意操作要领,提高穿刺成功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注重心理护理,从而降低血肿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希锐.介入放射学问答[M].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9

[2]元君,罗北捷,姚风,等.冠状动脉造影术前适应性训练对并发症的预防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6):420

[3]CastelliP,CaronnoR,PiffarettiG.IncidenceofVascularInjuriesafterUseoftheAngio-SealDevicefollowingEndovascularProceduresinaSingleCenter.WorldJSurg,2006,30:280-284

[4]梁洁萍,陈雁芳,骆秀梅.介入治疗后应用改良弹性绷带包扎股动脉止血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7,6(3):53~55

[5]柏瑞华.股动脉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2):53-55

[6]王丽.股动脉损伤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10(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