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

管斌

管斌

身份证号码:3305231989****3617

摘要: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城乡地区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美丽乡村规划为核心,探究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方式,进而促进城乡地区快速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引言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乡村规划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引入旅游业,可以使以往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得到弥补,通过推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在实践工作中,则要加强统筹规划,才能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下的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继而更好地开展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1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中对于美丽乡村进行规划时,必须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真正的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进行结合,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特色农村文化的发展。2)以人为本在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上,必须要将农民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不断的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而这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初衷使吻合的。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进行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对一些传统的文化理念进行保护,真正的打造出符合农村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3)生态优先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要遵循自然法则的原则,切实做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向人们展示农村自然生态特点,以及人文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特色来进行美丽乡村的宣传。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整合全部的资源,对于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幸福工程一起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造,通过与不同发展项目间的结合,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2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

2.1城乡区域规划追求的目标

城市化是伴随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席卷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通常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大量人口不断集中、形成城市的过程。人口的聚集带来了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与城镇化进程相伴生的是广大乡村地区的衰败,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近现代以来,面对乡村的破坏与衰败,一些知识精英在各地开展乡村建设运动,进行地方自治现代化与社会改良。但笔者认为,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设计和都市设计虽不同,但两者应在一条联络线上,各项计划要彼此联成一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快速城镇化进程受到全球资本流动与积累的驱动,城市不动产“动产化”,农村土地“城镇化”,农村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来源,实际上形成了资本逻辑下的“空间生产”。资本逻辑下的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社会经济成就,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包括: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城市社会问题、农村衰败、乡土文化消逝等农村社会问题,以及土壤、水、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集中涌现且相互关联,堪称“城镇化危机”。为了克服资本逻辑的悖论,有必要利用国家调控力量,兼顾资本的效率与社会的公平,使空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回归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来。透过城乡关系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及其空间生产不仅是一个社会现象,而且是一个社会过程,是一个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也是社会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空间策略究其根本,是要建立一种新型城乡关系。在空间生产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关键领域的过程中,空间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空间的权利成为决定社会主导关系的关键因素。空间生产不能仅仅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参与,空间生产参与以及生产创造的社会财富,都应当由社会共享,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新型城乡关系,归根结底是社会的公平、正义的问题,旨在实现城乡共生、社会公平和空间共享。事实上,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已经使我国乡村发生两类分化:一是城市地区的乡村,受城市影响明显;二是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这两种类型的乡村发展要区别对待。我国城镇化乃至现代化进程,不是单纯的从农村到城市,而是从农村经由城市,走向城乡整体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乡村规划成为促进和实现城乡平衡的重要工具。因此,乡村规划不能视为城市规划的补充项或剩余项,更不能可有可无。总体看来,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共同构成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本质上是一种区域规划,是国家控制城镇化实践的一种法律手段和技术工具,不仅要使空间生产的外部物质形态合理化,而且还要维持或调整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

2.2区域布局规划

针对旅游型乡村,还要做好区域布局规划,即结合工农业发展水平完成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实现综合体数量和规模的合理确定,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在布局方面,需要对旅游型乡村辐射范围进行考量,结合已经建立的综合体进行合理规划,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体建设管理,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解决。比如在临近出名的大都市,周围乡村纷纷进行旅游业的发展,还要结合区域特色进行旅游资源升级和改造,避免当地旅游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针对地理区位和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区域,在加强农业种植的同时,完成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配备,促使地方花果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挖掘,同时完成文化景观和体验项目的配备,则能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果艺采摘主题乐园。在实际进行区域布局时,还要根据地区特色进行不同规划项目的设置,发展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如观光型乡村旅游、度假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等,使旅游型乡村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独特的乡村建设风格,保证旅游项目的建设效果,满足不同层次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继而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2.3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大力倡导环境保护,对于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要深入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通过改善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现有的农村资源进行优化,从而发掘其中蕴藏的巨大文化与生态保护的价值,避免了发展农村经济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加大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不断的进行村民广播等,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村民的意识中,使其在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原则问题。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乡村环保机制,通过明确责任,使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工作重要性,从而为建设美丽乡村打好基础。此外,对于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通过使用环保材料来扩大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让农民真正了解到什么时绿色发展理念。

结语

综上所述,对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可形成4点基本看法:一是乡村作为空间的认知演进经历了从容器到要素再到社会的变化;二是新时代乡村规划要走出城乡二元对立的误区,面向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共生、社会公平、空间共享的目标;三是新时代乡村规划要走出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从“重组空间、改良社会”的视角,谋划乡村的保护、开发与振兴;四是统筹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工作,城乡规划要与国土规划相结合,为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美丽家园作出基础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玲梅,李月红,杨帆,丁龙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环巢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62~67.

[2]辛儒鸿.“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山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彭丰.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村域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6.

[4]解馨瑜.海南省“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研究[D].海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