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液压成形扭力梁同步工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汽车液压成形扭力梁同步工艺分析

邓国朝刘裕中

(广汽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在设计阶段开展液压成形扭力梁同步工艺分析,主要包括产品截面分析、预成形分析、液压成形分析,通过改变工艺补充,解决了扭力梁过渡区域的起皱问题。通过优化产品圆角,解决过渡区域产品贴模不到位,并最终得到合格的分析结果。同时也对冲压方向、预成形导向角、内压力与冲头行程关系的确定方法做了阐述及说明。最终通过此次同步工程分析,提出合理的产品数据优化方案以及成形工艺方案。

关键词:扭力梁;预成形;液压成形;同步工程

液压成形扭力梁具备较好的抗弯刚度以及扭转屈服[1],与传统采用单层板冲压成型相比较,成本可以保持持平,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使用液压成形扭力梁,替代单层板冲压成形加稳定杆的结构形式,对某车型将冷冲压变更为液压成型扭梁方案进行分析。用1个液压成型件替换掉3个冲压件及1个稳定杆,如图1所示,可以实现减重2.1Kg,可见液压成形扭力梁的减重效果较好。

与冷冲压方案相比,液压成形扭力梁具有较大的减重意义,但是液压成形扭力梁成形性更为复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冷冲压的成形方法。国内相关同步分析资料少,缺乏标准规范。本文通过某项目扭力梁的同步工艺开发,对液压成形扭力梁同步工艺设计进行归纳。

一、液压成形扭力梁产品结构分析

1.1液压成形扭力梁截面周长分析

由于液压成形扭力梁是由直管变形后得到,因此扭力梁的各个断面的形状及截面周长将直接影响其成形性,通过对各个典型截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其成形性,如图2所示。

选取扭力梁典型截面,如图2所示。A-A截面周长354.9mm,C-C截面周长378.9mm,D-D截面周长357.4mm,以D-D截面周长作为设置初始管径的大小依据。A-A与D-D截面周长基本与初始圆管周长相当,其成形性较好。而C-C截面比初始管周长长约20mm,涨形率约为6%,材料处于拉伸状态,存在局部贴模不到位的情况。[2]

1.2工序及材料分析

扭力梁截面形状变化比较复杂,按常规做法,其主要成形工序设定为制管、预成形、液压成形、端头激光切割。

管坯的材料为QSTE420,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管材初始直径为112mm,壁厚为3.0mm。

2.3导向面的确定

如图3所示坯料在进入模具前需要在导向面上进行滑动,随着凸模的下压,圆形管坯由外凸逐渐变成内凹状,导向面的角度α1、α2决定坯料流动的快慢,如图5所示,导向角小产品进料较快,管坯被机械挤压内凹变形时,圆角部位容易起皱。导向角大,管坯材料流向凹模困难,圆角部位减薄严重。因此选择合理的导向角度,对预成形工序具有重大意义[3]。

2.4预成形分析结果

如图7所示,为预成形分析模型。预成形后,在产品过渡区域两侧位置出现起皱。如图8所示,此处起皱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截面A-A周长较小,局部存在多料,其次是如图9所示,产品端头存在下压,在预成形过程中挤压端部材料,导致起皱出现。虽然此处起皱未发生在产品面上,但是仍会导致液压成形是发生咬边,导致破裂。因此在预成形时因避免此处起皱。

如图14所示,液压胀形后在截面A-A位置,4个小圆角区域均未贴模到位,最大间隙距离3.2mm。在截面B-B位置,4个小圆角未贴模到位,最大间隙距离1.0mm。这是因为产品圆角越小,所需要的内压力也将越大,200Mpa的产品压力将无法满足此部分小圆角在成形需求。

图14贴模量

3.4液压成形贴膜不到位解决措施

由于最大内压力已达到200Mpa,继续提升内压力将会造成制造成本及设备负荷压力增加,且扭力梁尚处于设计阶段,优化产品形状以适应制造需求是最优选择方案,因此提出对产品进行优化,对无法贴模区域增大圆角半径,如图15所示,优化产品圆角后,重新分析贴模量如图16所示,最大贴模距离为0.7mm,满足产品公差要求。

四、结论

1)选择合理的冲压方向及预成形导向角度,对保证预成形之后两侧材料的流料状态,以及最终的预成形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在端头过渡区域增加合理的工艺补充凸包,增加截面周长,可以解决局部的起皱问题。

3)设置合理的内压力与冲头行程曲线,对液压成形结果具有重要意义。总体原则是在内压力较小时,左右冲头快速补料,在内压力大时左右冲头补料速度降低。

4)通过液压成形精确CAE分析可以预测由于产品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贴模不到位等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苑世剑.现在液压成形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36-37.

[2]预制坯形状对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的影响分析韩聪,张伟玮,苑世剑,赵福全,丁勇,曹伟[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1.81-5.

[3]汽车扭力梁充液成形技术研究郎利辉,田鹏,程鹏志,孔德帅,罗璇,邹卫东[J].锻压技术2014.425-30.

[4]扭力梁内高压成形的起皱行为韩聪,张伟玮,谢文才,苑世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