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效果与化疗敏感性研究

/ 3

浅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效果与化疗敏感性研究

周笑杨鹏朱丹丹王彦艳姚忠彬李颖

周笑杨鹏朱丹丹王彦艳姚忠彬李颖

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效果以及化疗敏感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4个小组,分别采取TP、DP、GP、NP的化疗方案,对其中的5例患者进行9mTc-MIBI检查,观察四种化疗方案的总有效率和4组患者的生存率,观察影像检查结果中疗效和阳性之间的关系。结果TP组和DP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GP、NP组(40.0%、40.0%vs32.0%、28.0%),患者1年生存率也较高(44.0%、48.0%vs32.0%、32.0%)。9mTc-MIBI检查结果为阴性不能排除患病的可能。结论TP方案和DP方案在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上均有明显优势,即使9mTc-MIBI检查结果为阴性,仍需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或进行临床观察。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9mTc-MIBI检查;化疗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icacyandsensitivityofchemotherapyforadvanced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MethodsTheclinicaldataof100patientswithadvancednon-smallcelllungcancer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June2017toJuly2018wererandomlyselectedandpidedintofourgroups.ThechemotherapyregimensofTP,DP,GPandNPwereadoptedrespectively.Fivepatientswereexaminedby9mTc-MIBI.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fourchemotherapyregimensandthesurvivalrateoffourgroupswereobserved.Thedifferencebetweentheefficacyandthepositiverateoftheimagingresultswasobserved.Relationship.ResultsThetreatmentefficiencyofTPgroupandDPgroupwashigherthanthatofGPandNPgroup(40.0%,40.0%vs32.0%,28.0%).The1-yearsurvivalrateofpatientswasalsohigher(44.0%,48.0%vs32.0%,32.0%).Thenegativeresultsof9mTc-MIBIcannotexcludethepossibilityofdisease.ConclusionTPandDPregimenshaveobviousadvantagesintreatmentefficiencyandsurvivalrateofpatientsaftertreatment.Eveniftheresultsof9mTc-MIBIarenegative,relevantexaminationitemsorclinicalobservationshouldbeimproved.

[keywords]advancednon-smallcelllungcancer;9mTc-MIBIexamination;chemotherapy

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可将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种[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全部肺癌的80%左右,而且大部分初诊患者都已属于晚期肺癌,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得到根治[2]。当前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3]。为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效果以及化疗敏感性,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在52~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7±1.8)岁;对该组100例患者进行第三代化疗药物治疗,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采用的第三代化疗药物均不同:TP组(紫杉醇+顺铂)、DP组(多西紫杉醇+顺铂)、GP组(吉西他滨+顺铂)、NP组(长春瑞滨+顺铂)。每组治疗方法均以21d为1个周期,化疗期间常规用水。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治疗前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等各项检查均正常,无严重药物过敏史;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过第三代化疗药物。

1.2治疗方法

1.2.1TP组治疗方法将135mg/(m•d)的紫杉醇溶于500mL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中,静脉滴注3h,第1天化疗前12h以及6h分别指导患者服用10mg的地塞米松,并于静脉滴注前肌注25mg的异丙嗪,静脉推注400mg的西米替丁。所用顺铂的总剂量保持在75mg/m3左右,于前3d分别静脉滴注。

1.2.2DP组治疗方法将75mg/(m2•d)的多西紫杉醇溶于500mL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中,静脉滴注3h。所用顺铂的总剂量为75mg/m3,于前3d分别静脉滴注。

1.2.3GP组治疗方法将1000mg/(m2•d)的吉西他滨与浓度为0.9%的NaCl溶液按照1:10的比例相溶,保证在3h内滴完,第1天、第8天所用顺铂的总剂量为75mg/m3,于前3d分别静脉滴注。

1.2.4NP组治疗方法将25mg/(m2•d)的长春瑞滨溶于100mL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中,快速静脉滴注10min,。第1天、第8天所用顺铂的总剂量为75mg/m3,于前3d分别静脉滴注。

1.3仪器方法

从10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5例患者进行9mTc-MIBI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PECT诊断仪进行病变部位的断层扫面显像,准备MIBI药剂,采用新鲜淋洗的99m-Tc进行标记。对每例患者化疗前1周行肺癌显像检查,肘静脉注射9mTc-MIBI30min后,分别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行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经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最终形成肺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断层显像。

1.4疗效评价标准

每个周期进行一次毒性反应评价,每两个周期进行一次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均行病灶部位CT诊断扫描[4]。毒性反应评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化疗效果评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判定,疗效分为四个等级: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将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计为有效[5]。

1.5随访

随访方式为门诊、电话、再次住院。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随访时间为5~48个月。

1.6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该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4组在化疗效果总有效率上的比较

4个小组共100例患者均完成2个周期以上的化疗治疗,其中,TP组的总有效率为40.0%,DP组的总有效率为40.0%,GP组的总有效率为32.0%,NP组的总有效率为28.0%,TP组和DP组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组和DP组在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上均大于GP组和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4组在生存时间和生存率上的比较

TP组和DP组生存时间长于GP组和NP组,TP组、DP组和GP组、NP组在1年生存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5例患者的影像结果

5例患者经9mTc-MIBI影像检查,4例判定为阳性,1例判定为阴性。

3讨论

3.1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

晚期肺癌的治疗是以化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正确的化疗方案将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了交叉耐药性。以往的临床研究表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性的发生与肺癌细胞的过度表达有密切关联,肺癌细胞过度表达膜转运蛋白是诱发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原因。

3.2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效果

以往临床上关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有放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但方式治疗对非小细胞的疗效较差,且仅是一种局部治疗,无法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而且常常伴随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脊髓炎等并发症。手术治疗方式伴随一系列禁忌症,并不适合所有患者。通过该研究可以看出,四种化疗方案均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TP组、

下转第383页

DP组、GP组、NP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0.0%、40.0%、32.0%、28.0%,患者一年生存率分别为44.0%、48.0%、32.0%、32.0%,TP组和DP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一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CP组和NP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TP方案和DT方案无论是在治疗有效率还是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上均有明显优势,可作为临床上的首选化疗方式。

3.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

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了多耐药性[6]。多耐药性是肿瘤细胞对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多种抗肿瘤药物产生了交叉耐药的现象[7]。多耐药性的产生与肺癌细胞的过度表达有关。9mTc-MIBI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当患者的T/N值>1.30时,可认为患者肺部肿块有恶性肿瘤的可能,并且需要借助组织细胞学检查进一步证实,即使9mTc-MIBI检查结果为阴性,仍需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或进行临床观察[8]。

参考文献:

[1]金龙妹,陈亚萍.产科联合ICU救治危重孕产妇36例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73-74.

[2]何洁芙.急危重孕产妇抢救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385-386.

[3]顾婷婷,严萍,施君瑶.2007-2010年上海浦东新区南汇地区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病例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2,3(4):202-204.

[4]左祥荣,高春平,曹权,等.入住ICU危重孕产妇临床特点和干预结果分析[J].江苏医药,2011,37(24):2977-2978.

[5]徐志巧,张燕.联合检测蛋白ERCC1、Rad51和P53的表达与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的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122-124.

[6]丛蕾,崔言刚,王潍博,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预后因素的COX回归分析.中国癌症杂志,2009,19(4):280-283.

[7]周秀开,孙秀华,赵金波,等.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效果的临床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5):1271-1276.

[8]刘德军,冯彦林,余丰文,等.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对i8F-FDGPET/CT标准摄取值的影响[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0,3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