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分析

/ 1

无症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分析

车琳

车琳(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150056)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194-02

【关键词】动态心过速心律失常诊断价值

动态心电图检查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较高,为了探讨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本文对以心脏病为主,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心肌梗塞等患者发作的PAT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自2009年1月~12月10日止对我院580例以心脏病为主的病人分别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均经病史询问、体检心电圈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仪器用7000型Holter,选用摸拟三通道CM1、CM5,CM3或CMF导联,全部患者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用磁带记录。经主机回放分析后,统计每小时PAT及24小时PAT发作阵数,并打印结果。

短阵PAT的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短阵房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为: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房性早博,持续数秒或数十秒之内,在一页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房性心动过速发作的开始和结束,节律可规则或不规则,可伴有传导阻滞、传出阻滞,也可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2结果

一般资料:580例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检出151例PAT,检出率26%,共发作714次,平均为4.7阵/例。

PAT的时间规律:151例病人24小时PAT发作阵数按8小时一组统计见表1。

虽然PAT发作各人之间钉个体差异,但总的分布趋势从表1可看出,PAT夜间发作阵数最少,上午至中午发怍阵数最多。

生活状态与PAT:统计资料表明,卧床状态发生PAT238阵占33%,非卧床状态(包括走路、上下楼、吃饭、看电视等)发生476次占67%,非卧床状态下发生PAT明显高于卧床休息状态,两者比例约2:1。

年龄与PAT:把580例病人分三组,老年组60岁以上,中年组45~59岁,青年组44岁以下,不同年龄组PAT的检出率为见表2

3讨论

房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次易见于慢性肺部疾病、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特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少见,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可以无症状,也可以有心悸等不适。发作呈短暂、间歇或持续发生。当房室传导比率发生变动时,听诊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度变化。颈静脉见到α波数目超过听诊心搏次数。一般认为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产生机理与房性早博的产生机理相似,大多数病人可能与激动在心房内折返或心房内异位起博点兴奋性增高有关。也有人认为心房内异位起博点的自律性强度必须中等增高才能引起房性心动过速。

在以心脏病为主的病人中24小时监测PAT的捡出率为26%,根据心电图的持征分析PAT的发生机理认为大部分PAT符合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其心率虽时有变异,似受自主神经张力的影响,如夜间缓慢的PAT多见。本文发现PAT的发怍足有时间规律的。夜间逐渐减少,白天逐渐增多,以上午至中午较多。且非卧床状态PAT的发作明显比卧床休息时多。上述变化规律提示自主神经张力与PAT的发生有关,即白天活动、看电视、谈话等状态交感冲经张力增加易发生PAT,而卧床休息状态夜间睡眠时迷走冲经张力高,PAT明显减少。

虽然PAT为心脏病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但大多数人认为其发作过程良性。也有人提出PAT增多可能为心脏病标志。提示有心房病变。如心房内压力增高、负荷过重,造成心房肌缺血缺氧、损伤、炎症、变性、纤维化等有关,使心房肌除极速度不一致,有利于折返的形成,当自律性和兴奋增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即有利于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变化、缺血缺氧、发热、血电解质浓度变化、某些药物均可影响心脏的自律性和兴奋性。本文发现PAT的捡出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本文研究对象以冠心病占多数,后者发病率与年龄有关,故推测PAT的发生也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心房心肌病变育关。偶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偶发性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无明显临床意义,但如果频繁发作,又伴有其它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时,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高德恩,潘景韬主编.实用心电图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515-516.

[2]伊林熙.无症状性短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J].中华内科杂志,1988,27:730.

[3]StepleDR,etal.BemignSolwParoxysmalatiatachycardia[J].AnnInternMed,1977,87:44.

[4]刘志琴,杨天和,蔡运昌,等.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10(1):25.

[5]林毓群,蔡杰,张勇,等.24h动态心电图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258例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