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资源走进课堂

/ 2

让信息资源走进课堂

侯有福

——探寻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点

侯有福(铜梁县大庙初级中学重庆铜梁402572)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资源不受时空、地域限制,信息量大,速度快,资源丰富,可以让山里娃享受到最先进的教育,可以成为大山里的教师自我提高的和改进教学的途径,从中获取仅靠书本难以获取的知识经验和信息。

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可以使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广大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让信息资源走出网络,走进教室;“走进课堂,面向学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今天就必须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进行阐述。

第一、适时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首先应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现代教育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学会思维,学会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黑板”和“粉笔”二者完全融入到传统的教学中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完美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常用信息技术的操作。很难想象不能熟练使用黑板和粉笔的语文教师能胜任传统的语文教学,同样,很难想象不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能够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学。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也应有不俗的修养。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滥用信息技术,忽视了教师个体形象,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无益于语文教学,反而有害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怎么写,怎么读,怎么领会,都要倾注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要靠教师的引导。现在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师甚至从头到尾不写一个字,不读一句书,全部让计算机代替。这样的课是不太适合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播的,它过分强调了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忽视了师生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难以体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特征。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自然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创设恰当情境,深化理解认识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功能,如可以方便地接受外界输入的照片、图像、声音等信息,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加以编辑、存储和输出。根据计算机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些离现实生活已经比较遥远的文学,运用计算机的多媒体音像技术,形象直观地加以再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经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知,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在烈日与暴雨下》时,就有很多学生对当时人力车夫的艰辛不理解,以致不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我给他们放映由当年由凌子风导演的《骆驼祥子》的片段后,他们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就深刻多了。又如在诗歌教学中,“意象”解构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但“意象”教学也是一个相当难以把握的部分,自古诗词鉴赏就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说法,古人以画配诗,今天我们利用多媒体,把“象”图形独立出来,再用flash动画的变化过程色彩鲜明地还原出其中的“意”,同时将教学重点十分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加深他们的印象,从技术上成功地突破性的完成了从抽象到直观再上升到抽象的语感教育过程。

第三、活用信息技术、巧破理解难关

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让教师不易说清,学生又难以明理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信息迅速,图像直观的特点,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深奥的语句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突出教学重点,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效果。如作文讲评一直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积极参与,或参与也只是对个别字句的修改但对全文布局就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若利用WORD强大的批注功能进行计算机演示,比传统的讲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更易于理解全篇文章的得失。

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的初中语文的最重要的难关在于议论文教学。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对初中学生,难以辨清文章的立意和论述层次,成为阅读的一大障碍。利用电脑多媒体功能可以逾越这个障碍,在教学中作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利用原声音像的播放,创造一种临场感,更好地把握议论文的内在情感。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下《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不是按顺序展开论述的,学生初读时往往觉得有点乱,理不出头绪。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师生讨论归纳的同时,逐步展示要点,较为抽象的议论就显得直观明了,更为重要的是,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体会郭沫若这样安排的匠心所在。在写作中,学生的议论文往往结构单一,借助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可以引导学生在并列式结构安排的基础上,增删或变更内容,尝试运用对照式、总分式、层进式等结构模式,列出结构提纲,学生写作起来就方便多了。多媒体模拟议论情景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议论文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比如在议论文写作中,初中生碰到的困难很多——掌握的材料不多,概括提炼的能力不强,语言的表达不畅等,而最大的障碍往往是心理性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对身边的事、对足球、对歌星影星能评头论足,甚至有说不完的话,但面对教师布置的作文题却往往缺乏一定的情境因素。用多媒体,营造一种“看到这些,我忍不住有话要说”的氛围,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曾用一些公益性的话题,如:公民素质、希望工程、爱心与奉献、投入与参与等引导学生议论,同时用摄像头即时聊天的功能将学生的议论以中央台“新闻调查”等栏目为背景进行实时语音配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不吐不快的迫切愿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真实的思想,哪怕有的内容和形式稍嫌幼稚,也是生动活泼的了。通过这些实践,充分发挥了现代多媒体号称“第九感官”的特长,弥补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不足,收到较好效果。

第四、运用“超文本”技术,适当开展“语文实验”

语文教学课堂的特点是非单一的线性结构,一堂数学课上讲例题,教师的演示总是一步一步地进行的,而一篇新课文的教学,切入点是很多的,事先设计好的过程,在操作中也往往是多变的,牵着学生鼻子走就会缺乏教学的灵性。有的教师在课件制作时,按事先规定的步骤进行,归纳的内容也是预先设定;学生回答如果与之不符,教师就使尽浑身解数把学生往标准答案上引,甚至使教学就陷入僵局。其实,了解了语文教学的这样一个特殊性不仅可以突破僵局,而且可以因地制宜适当开展一些“语文实验”,而做好“语文实验”的关键在于运用超文本技术,使教学在网状结构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的变化自如地选择,营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充分考虑内容的安排是可以随机访问的。俗话说得好,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给学生形象感知的同时,要在备课时就想方设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杜牧《赤壁》的教学中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历来有很多种,而每一种解读的背后都有不止一种鉴赏方法的支撑,课堂上先引出那一种鉴赏思路就是完全随机的。二要考虑到语言的品味、形象的把握等在教学过程中是呈动态的,还有一定的不可预期性。教师必须明确,课件的运用不是展示给学生看,而是能引导学生参与,要能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变动教学顺序,能够控制展示的进程,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变更可选择的切入点,调整教学方向。新的课程规定了要在初中语文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工作。通过对某一语文专题的研究,让学生体验语文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深刻体验,成功感让他们由害怕语文变为喜爱语文、研究语文。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要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切实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的整合、与学生学习的整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后要使教师一备课,就自然想到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层次,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

[作者简介]侯有福,男,生于1964年8月,2005年毕业于重庆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