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教育中不同时期的医德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医学生教育中不同时期的医德培养

毛慧妮,刘聪,韩与作,张浩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作者简介:毛慧妮(1997-),女,长沙医学院14级本科临床定向班学生。

通讯作者:张浩(1982-),男,硕士研究生,单位:长沙医学院,职称:讲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实践育人项目长医团[2016]3号—1]

【摘要】医德,是一类特殊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待定的工作的人在待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而医德,就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是人类同疾病斗争、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特殊职业道德,它涉及的是生命、疾病和健康,人类最切身的利益。因此,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变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医学生;思想教育;医德;素质培养

1入学教育医德意识的养成

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说道:“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子,德逾于此。”他提出来的“大医精诚”、“智圆行方”等原则,成为后人行医坚守的行为准则。初入医学领域,古人的行医准则应该扎根于医学生心中,成为努力学习医学知识的动力,成为认真学习医学知识的基石。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在医学生入学之初,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也是必不可缺的。“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从医生的角度讲,“以人为本”就是以患者为本,以实现患者的身心康复为目标,从患者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其需要,切实保障患者的权益,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2医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医德的培养

医学生在校学习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是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在这个阶段医学生的思想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学习,或者图书馆查找相关书籍阅览,查找相关事例等进行培养,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

提高带教老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都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教师起到了首要作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医德养成,在本次研究的的对象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手段单一,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课堂上提倡的医德,与现实结合相对困难,感觉医德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医学生在实习见习期间,加强与患者沟通,促进其提高行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带教老师也应该做好学生的榜样,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教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医德培养

临床实习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实践过程,是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

重视医患沟通与医学心理学的学习,带教医院可以定期给实习生开展有关提高医德的课程,从思想上遵守医德规范的实践者。优秀的带教老师应具有良好的医德,可以给实习生讲出自身从医的感受,体现出医务人员的价值,让实习生们意识到从医这个行业救死扶伤的意义,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合理安排诊疗手段。宣传带教医院或者其他医院典型的事例,让实习生们设身处地的感受老师的感受,感受患者的感受。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生的学习和从业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接触临床的时候,教学医院可以适当的开展医学伦理学的再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从而对实习生起到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

上临床之后的医学生,多了更多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实践如何与患者交流,尊重、爱护、理解患者,真正的理解患者的痛苦,在思想上成为患者的朋友,减少医患之间的隔膜。同时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加强,提高整治水平,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减轻患者痛苦,高三的医德而无过硬的技术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离开高尚医德的技术也只会成为满足个人私欲的砝码。

4讨论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而学校提供的是系统的社会主义的理想、新年、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确立社会主导价值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面对日益激烈的医学道德价值冲突和医学高度社会化的挑战,无论从曾进人类健康角度看,还是从医学生自身发展角度看,都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建设,以维系社会环境冲突下医生对良好医德的坚持,在构建医学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同时,强化医德在人们心中的低温,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

参考文献:

[1]宫黎明,姜华新.医学生医德教育[C]//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年会.2001.

[2]高明.临床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84-86.

[3]曾俊,张燚.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2007(20):180-181.

[4]于兆锋.关于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128-129.

[5]范明,范卫东,张献全.医学院校政治思想理论教师在医学生医德培养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97-1498.

[6]张古泉,王君林.加强临床实习生的医德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4(3):399-400.

[7]李星.医学院校学生医德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