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 1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唐素君

重庆市云阳县双土九年制学校唐素君404500

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输入城市而滋生出的特殊群体,他们因不能随父母到外地公办学校入学而被迫留守家乡。由于代理监护人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常常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学习不努力。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有的父母虽然读书不多,但因为机遇好,在外面挣了钱,潜意识里认为,没有知识照样挣大钱;有的父母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出息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不少监护人文化水平低,对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学习不努力,成绩普遍较差。

(二)性格偏失。父母常年在外,回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家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祖父母辈代理监护人有天生的隔代亲和,开始娇惯,后来又管不了、不敢管、不能管,造成他们性格偏失。

(三)亲情空档。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空档,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的便在父母寄来的钱上寻求满足,可花了钱后心里仍然是空荡荡的。

(四)心理障碍。代理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易于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还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

要改变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家庭、学校齐抓共管。当前,三代同堂或三口小家的家庭结构模式悄然发生了变化,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越来越多,这样,留守儿童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但一年中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时间只占四分之一,因此学校有必要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就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与家长交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步调一致。

(二)改变家长外出方式和亲子沟通策略。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会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要小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合适的人监护,最好留一个在家管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保证家庭教育不缺位。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沟通的频率、内容和方式。具体来说,一是沟通次数要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更多的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

今天的农村留守儿童,明天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