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毛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毛静

毛静

湖南省宁乡市人民医院湖南宁乡410600

【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送检到检验科的患者微生物检查标本,对这些标本做回顾性分析,将其中不合格部分占总体标本的比例计算出来,整理并总结出这些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控制对策。结果:参与研究的微生物标本中有146例为不合格的,总体不合格率是1.74%。不合格标本构成为痰、尿、血、分泌物、粪便、无菌体液,所占比率分别是41.8%、23.3%、15.1%、10.9%、5.5%、3.4%。不合格的原因包括送检不及时、采集时间错误、标本受到污染。结论:强化检验科同临床科室的沟通,加强职能部门管理效能,有效确保微生物标本符合送检标准,保证送检标本的质量。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质量控制;对策

检验科室中各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对医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影响,而检查中存在着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问题,影响检验可靠性[1]。本文就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做简要分析,并提出质量控制的对策,现做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送检到检验科的患者微生物检查标本,主要类型有分泌物、粪、血液、尿、痰、无菌体液(穿刺液、胸腹水、脑脊液)等等,标本来源为门诊和住院部的患者,一共有8395例,其中有146例为不合格的标本。

1.2方法

检验科工作人员依照规定的标准对标本进行核对与培养,经对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外观、复查、检测分析等方式,在众多标本中发现并确定出那些是不合格的,详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统计并分析不合格的检验标本,分类依据是采集类型与不合格原因[2]。

1.3观察指标

不合格标准参见相关检验标准。

2、结果

2.1送检的微生物不合格的标本类型构成比例

参与研究的微生物标本中有146例为不合格的,总体不合格率是1.74%。不合格标本构成为痰、尿、血、分泌物、粪便、无菌体液,所占比率分别是41.8%、23.3%、15.1%、10.9%、5.5%、3.4%。

2.2送检的微生物不合格的标本常见原因

针对痰、尿、血、分泌物、粪便、无菌体液,这几类不合格标本的影响因素做详细分析,具体构成比例见表1。

表1送检的微生物不合格的标本常见原因以及构成比例

3、讨论

3.1分析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

第一类,痰标本:痰类标本是所有不合格标本中出现例数最多的,造成其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痰标本留取质量就不是合格的。实际检验工作中,对于痰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并且没项要求都比较高,但是送检标本通常是患者自行留取,这就会因为医护人员交代不清,造成患者没能按照正确方法进行留取,患者不能有效分清哪些是痰,哪些是唾液,进而导致标本选取的不合格。第二类,中段尿:尿液不合格标本是总标本的2.3.3%,产生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有没有及时的送检、留取方法不正确导致尿液污染。卫计委在尿液标本留取方面,有明确规定,应该清洗外阴后,采中段尿液,一个小时之内动到检验科室,并且要保证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接种。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将尿液标本送去检验或者接种,一定要将其放置在温度是4度-8度的冰箱中保存。通常情况下,常温状态环境中,培养尿液最佳的接种时间为即可或者两个小时内,这样的接种有利于提升病原性微生物分离率,污染率才不会过高。但是再实践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像接受、运送、接种等环节的流通不畅,都会造成标本的接种不能及时完成,导致标本污染。第三类,学培养:在诊断败血症中,重要依据就是血培养,血培养快速和准确加上药敏结果,这对于诊断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血培养的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医院实验室进行调查,发现该环节的污染率为0.6%到6.2%,严重时还会达到10%之上。此次研究中血培养不合格达到了15.1%,主要原因就是污染问题,比率是68.2%。第四类,粪便:这类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送检不及时,该类标本经过护士采集,通过护工送到检验科室。但是实际工作中,护工要穿走在各个科室,不能达到随叫随到的标准,因此一些标本会搁置一段时间,等待送到检验科室时已经成为了不合格的标本。还有一些采样者不知道这样的标本送检有时间规定,粪便干燥后才送到检验室,这样标本下培养出的结果是假阴性。第五类,分泌物和无菌体液:医护人员在操作时没能高质量保证无菌操作,标本本污染。上述种种原因就是造成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进而导致了病原学诊断同实际感染病菌不相符,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还会造成耐药菌等问题。

3.2有效控制检验标本质量的对策

强化检验科同临床科室工作人员的沟通与交流,首先,积极主动走到各个临床科室,听取各个科室的意见,还要获取临床科室中医生与护士对于检验结果的评价,了解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耐心接受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进自身工作。如果存在着检验结果同临床表现不符的问题,必须要针对每个环节进行检查,是否存在着认为的误差。并认真同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与解释。其次,要积极主动为临床科室提供关于检验方面的咨询服务,可以制定出检验标本的采集知识手册,发放给临床科室的医生与护士,保证每人都有一本,并且提高其对该手册的认识。手册中内容有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标本采集标准与要求(抗凝要求、抗凝管、采集量、采集容器)、患者需要做的准备、检测时限、采集注意事项等等[3]。最后,强化临床医生和护士的岗前培训,有效开展继续教育。尤其新报道的医生与护理人员,要更加强化这一方面的培训,并且在医院日常工作中,还要重视关于检验标本采集常识的岗前培训,以便能加强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检验标本的重视。另外,检验科人员还应亲自走到各个科室,为其做示范,积极主动地向临床医生和护士讲解标本采集的规范方式和运送方式,加强其对操作流程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严格依照样本采集流程进行操作,严格控制样本质量,进而才能保证检验的可靠性[4]。

此次研究中的微生物标本中有146例为不合格的,总体不合格率是1.74%。不合格标本构成为痰、尿、血、分泌物、粪便、无菌体液,所占比率分别是41.8%、23.3%、15.1%、10.9%、5.5%、3.4%。不合格的原因包括送检不及时、采集时间错误、标本受到污染。通过其上对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分析,提出了强化检验科同临床科室的沟通、加强职能部门管理效能的质量控制对策,进而有效确保微生物标本符合送检标准,保证送检标本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河北医学,2016,22(4):693-695.

[2]范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7(s1).

[3]覃琼英,车汉荣,王海锋.本院643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01):131-133.

[4]谢银.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