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黄判田

黄判田(南宁市良庆区大塘中心卫生院广西南宁530232)

【中图分类号】R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159-02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0例运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观察,总结手术后的疗效。结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运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患者恢复快、适用范围广、副损伤小,值得在基层医院进行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单开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病在医学的临床上可以分为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型和其它型,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pen-doorcervicallaminoplasty)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SCS)的常用术式,用去除脊髓后方压迫,增加脊髓血供,使脊髓向后方避让,减轻脊髓前方的压迫,从而获得治疗效果;已经被广泛应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有50病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38~70岁,平均58岁;致伤的因素有因骑电动自行车致摔伤10例,受伤后在十小时内住院。X线显示:没有发生骨折脱位,其余的40例患者术前有脊髓病程为半年至一年半时间,呈现为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退行性改变如颈椎间隙狭窄、OPLL、椎体不稳、黄韧带肥厚、颈椎曲度直、钩椎关节增生等症状。主要临床表现:胸腹束带和踩棉花样感,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大小便功能障碍,四肢肌张力增高,生理反射活跃等现象。

1.2影像学检查

就诊的病人在手术前都要进行X线和MRI或者CT的检查。临床症状表现为椎间盘后突、退变,黄韧带增生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征象,所有患者无明显颈椎不稳和后凸畸形等现象。

1.3治疗方法

①受伤的10例患者入院后行颅骨牵引制动,依据条件使用脱水剂、地塞米松20mg,辅以神经营养剂,以预防出现各种并发症。

②检查诊断,确定各项手术指征,制定治疗方案和选择手术的时机。

③手术过程:

患者取俯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头颈部前屈30°置于头架上。避免过伸位颈椎、颅骨牵引,颈部略屈位,从颈后正中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C3~C7棘突和椎板及C2.T1部分棘突、椎板,止血、上自动牵开器,用电刀切开棘上韧带和棘间韧,用咬骨钳将C2下1/3C3.C4及C5棘突两侧分叉、C6C7T1棘突从中央向两侧剪开,骨膜下剥离两侧软组织,至两侧侧块,用纱布填塞止血。重上开张器,完全显露棘突及椎板,在小关节内侧,将C3-C7右侧椎板完全咬断,左侧椎板外板咬断。以左侧为轴将椎板掀向左侧。C7T1棘突截除用于支柱。在C4、C8右侧开槽之外侧打孔,再于C4、C6棘突根部右侧皮质下打孔,用7号线将长约1厘米的支柱固定于开门之棘突根部及对应侧块内侧之间,使开门角度达到六十度左右。彻底冲洗术野后,门轴侧碎骨植骨,置胶管引流一枚。清点纱布及器械无误,修复C2-T2后方棘突韧带复合体,逐层缝合。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术后处理术后负压引流二十四小时,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三天内给予地塞米松10mg或甲基强的松龙160mg静脉滴注。术后卧床一周,在七天后可带颈围下床活动,颈围支具保护10周。

2.2影像学改变

随访复查X线片,铰链侧植骨全部获骨性融合,无关门现象。CT、MRI显示颈椎管矢状径增加,椎管横截面面积明显扩大,脊髓膨隆良好。

3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因为经椎管狭小,让颈髓处受到压逼和损伤而引起的一些症状。根据脊髓颈髓受损的部位,在临床表现和程度可以将脊髓型颈椎病分成中央型和椎体束型及横贯型这三种类型。①中央型脊髓型颈椎病:也可以叫“上肢型”,它是由脊髓的后角与前角细胞受到损坏而引发的一些症状。②锥体束型脊髓型颈椎病:因为中央型颈椎病的病变而加重,使脊髓的椎体束受到损伤和压迫。③横贯型脊髓型颈椎病:锥体束病变向周围继续扩展,处在颈椎的前面,侧所部的脊髓丘脑束受到损坏。

颈椎椎管在正常情况下是具有一定的剩余空间,可以让颈椎在做屈伸活动的时候,给脊髓提供充足的缓冲余地。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剩余空间被增生的骨赘、椎间盘及肥厚的后纵韧,还有增生以及折皱的黄韧带部分,甚至会被完全充据,形成脊髓以及神经组织的压迫性损害。在颈椎后路进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属于间接地减压,它是利用椎板成形扩大椎管前后径以及椎管的有效容积,来解除对脊髓的逼压,通过减压后的弓弦作用让脊髓从前方受压结构向后移动,从而实现减压并且降低脊柱轴向的伸张力,来改善脊髓的微循环灌注的。它的原理是用颈椎生理前凸和脊髓形成的“弓弦原理”;在后路减压之后脊髓朝着张力比较小的方向进行“漂移”,进而避让开前方的逼压来实现减压。因而后路手术必须做到多节段,即从C:或C,到C,或T,才能做到充分减压。

当用MRI检查临床表现有颈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皱褶、颈椎管狭窄、脊髓变压,脊髓内可以出现低、高或混杂等信号改变,提示脊髓出血、肿胀损伤等情况时。使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有利于关节突切除、椎间孔扩大和神经根减压,以及脊髓侧方钩椎骨赘的切除,使脊髓神经得到更充分减压的同时也解除了神经根的压迫,提高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疗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够保持颈椎的稳定,而且不破坏脊髓的保护装置,手术的技术简捷、操作简单、作业时间短、出血量低,对脊髓造成的损伤危险小,比较容易在基层人民医院开展。

4在手术中的体会及经验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由于神经根处于变形、狭窄的神经管内,往往无间隙存在。此时操作应非常谨慎。

①减压充分的必要性,范围应从C3~C7,症状较重侧为开门侧,在C2.T1常规潜行减压。门轴侧操作轻柔,以防其折断,术前有颈椎不稳的可行门轴侧植骨术,常规开门侧放置明胶海绵,置放负压吸引,防止硬膜外血肿形成。

②开门的标准,我们把握的就是在开门的椎板掀起后呈水平状呈现约50°左右。

③术中静脉丛的出血一定要进行彻底的处理,有效使用和双极电凝可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手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还不用担心发生硬膜外血肿等问题。

④患者有颈椎不稳的,依据不稳的节段选择进行内固定,并且进行植骨融合,植骨在小关节处,在开门侧的门轴处进行植骨。

⑤悬吊作业做完后,硬膜外覆明胶海绵,外喷生物蛋白胶,摆放好引流管。

⑥常规的颈围作业应固定三个月,以防止在手术后的早期产生后凸畸形、椎体滑移等颈椎不稳等现象的发生。

5结语

综上所述,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保留大部分的颈椎后部结构,可以维持术后颈椎的稳定性,还能够有效地扩大椎管、解除脊髓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用该术显露良好、术野清晰,特殊手术器械的使用并不多;所以适用的范围比较广,适应在基层医院开展;手术后患者恢复快,副损伤小,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孝.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

[2]吴春云.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27例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0.

[3]赵丛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6.

[4]董青英.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