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合理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合理应用

史序娣

史序娣(大连市纺织集团瓦房店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医院116300)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179-02

【摘要】目的探究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呼吸内科住院病人完整病例190例,对其抗生素使用情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呼吸内科患者中有169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使用率达88.95%。最常用药物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用药情况为:一联用药74例,二联用药80例,三联用药11例,四联用药4例。结论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尚且合理,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避免滥用抗生素。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临床应用

抗生素能有效抑制和杀灭病原菌,因此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在疾病的抗感染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呼吸内科住院病人完整病例190例,对其抗生素使用情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呼吸内科住院病人完整病例190例,有169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患者年龄在25—86岁,平均年龄63.8岁;其中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85例。对190例患者各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患者诊断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发作期、上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等。

1.2方法

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性别、年龄、诊断、出入院时间、用药方式、细菌学检查、药敏试验、药物联合治疗情况、药物使用频率及不良反应导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剂量不足或偏大;无指征用药;用药时间过长、过短或频繁换药;不合适的联合使用或重复用药:盲目使用高档次的抗菌药物[2]。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190例呼吸内科患者中有169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使用率达88.95%。使用比例较高的抗生素种类如下表1。

表1抗生素使用频率较高的品种

药品例次使用频率(%)

头孢他啶注射液9138.1

哌拉西林注射液8337.6

阿莫西林注射液6547.0

头孢呋辛4925.2

美洛西林注射液3413.6

从上表结果可得出190例患者痰液全部送检,12例患者痰液培养3天未见细菌生长。检出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杆菌132例,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3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0例,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3讨论

本项研究发现,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4.6%,最常使用的抗生素是头孢他啶注射液、哌拉西林注射液、阿莫西林注射液、阿奇霉素、头孢呋辛、美洛西林注射液、青霉素钠等,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小,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效、安全性比较好;临床用药方式以单联、二联最常见,四联主要用于肺结核患者。联合用药者要根据药敏实验有针对性的选择敏感抗生素,因为长期、联合用药可能引起患者耐药。最近几年由于激素和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导致病原菌耐药日趋严重,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抗生素是使用最为广泛地一种药物,[2]在呼吸内科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病人入院后初步诊断患者是革兰氏阴性还是阳性感染、感染部位,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抗生素发展迅速,品种不断增多,[3]然后及时做痰液培养和药敏实验,根据药敏实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尽量选择敏感性高、抗菌谱窄、廉价、低副作用的药物。这样选择的抗生素比较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不但能提高治愈率,还能缩短患者的用药时间及住院时间。在不断的药物调整中,临床治疗效果好的,继续原治疗方案;病情无改善,有恶化倾向者,则及时更换抗感染药物,这样就会形成系统的给药方案。

本项研究发现,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基本符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但临床中应注意减少不合理、不规范用药。滥用抗生素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而且造成细菌耐药株的增加;如果耐药不能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日益严重,“超级菌”出现时,后果不堪设想,必须引起社会密切关注。因此,临床医生注意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规范和原则,尽力减少抗生素滥用,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需要广大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延柯,郭华林.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临床合理用药,2012,5(10B):43.

[2]土尔地.艾山.浅谈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合理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7(25):80.

[3]黎丽,毛向群.我院呼吸科处方点评实施前后抗生素用药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C):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