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仪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脉象仪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张晓文

张晓文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之一,是医者用手指切按患者桡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来了解和判断病症的一种诊病方法。由于脉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难点,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会掌握它的诊断方法。最早古人对脉诊描述“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脉象仪的产生它不仅解决学生传统中医诊脉的方法,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脉诊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提高诊脉技能。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脉诊实践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011-02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配置不同浓度的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出能体会16种常见病脉,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脉诊的指感特征.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过去没有脉象仪情况下,对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以往对脉诊采取实践教学方法: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及属性。③学生进行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分组练习,四个学生之间为一组,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的存在问题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操作时因为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无法体会它的指感特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它的力度也掌握不够好,对学习后面复杂脉象难以理解;③操作手法掌握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诊脉不够严肃。④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首先明确了脉诊部位,并且为学生提供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

脉象仪目前是学习脉诊中是较为实用的教学工具,①脉诊的定位明确,如寸关尺三部指示灯亮,可以判断学生手指脉诊部位准确。寸关尺三部,指示灯不亮,也就是提示学生诊脉的部位不正确。②有效掌握手指力度“下指”,及“运指”的方法。以及“单按”和“总按”举、按、寻等切脉技巧。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较快熟悉诊脉的方法,并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

2.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对理论的知识重点掌握,知道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想要通过指感来了解各种脉象的四大要素和八种特征,就必须通过脉象仪使用来重要掌握体会: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如每分钟低于60次则为迟脉,高于90次为数脉。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注意体会首尾端直的感觉。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是脉搏在指下的搏动有些回旋感,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⑧强弱:脉搏是否有力。尽管有些脉象可以不通过脉象仪也能掌握脉波的规律,但通过脉象仪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各个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

2.3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方式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误认为实践可以通过以后工作中慢慢体会,现在社会对中医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那么就应从实践操作能力抓起。脉象模型的产生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再通过脉象仪来进行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得到飞跃,变得完整和鲜活。脉象仪的使用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4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常见的病理性脉象如洪脉“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涛涛满指”我们从字面可以理解,但如何体会?我们可以通过脉象仪设定洪脉的指感特征进行细心理解、体会。脉象仪使用对中医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的诊脉技术,它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2.5脉象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是学生有过去的畏惧心理也逐渐喜爱上这节课程内容。

脉象仪的使用它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也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和见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3.经过长期使用脉象仪也同时出现许多弊端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3.1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

3.2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

3.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

3.4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

3.5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也受噪声的影响,破坏了诊脉时应具有的安静环境下进行,引起了学生在使用脉诊仪时心情不能彻底放松。

4.脉诊的实践教学应理论结合实践反复练习与脉象仪补充共同完成诊脉方法

脉诊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脉诊的实践操作,应该是脉象仪补充了实践操作不够完善的一面,它是脉诊的学习进一步的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让学生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

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经过4年的总结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很大,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价。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平常实验课动手能力的积累,也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的。脉象仪使用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它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诊脉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脉诊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现代的实验医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廖福义.《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N].2010年6月第2版55-68

[2]杨爱萍,陈启松.“脉诊”的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10卷第9期186.

[3]王郁金,苏衍进.<<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的应用与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8月90-91.

[4]张丽娜李垠含.脉诊仪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6月第13卷第6期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