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报》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3

《万国公报》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李静

李静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万国公报》作为中国近代报刊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传教士所办报刊中占据着主流地位,它的内容难免会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而《圣经》作为西方宗教文化的起源,《万国公报》深受其影响,本文以《万国公报》中救事当然之理的一、二、三章为例,探讨《万国公报》中的圣经典故以及象征意义。

关键词:《万国公报》;《圣经》;典故;象征

中图分类号:Z62;B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2

西方文化传统归根到底由两种古老的文化源泉汇合而成:一是希伯莱的《圣经》体现的思想体系,一是古希腊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希腊神话。其中《圣经》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在那长达1千多年的基督教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已经使基督教思想意识成为欧洲及各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救赎表征。近代中国深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随着鸦片战争后,五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同时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批中文宗教性报刊。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报刊很大程度上是传教士传播西方宗教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平台。所以,中国近代报刊的内容有很浓重的西方宗教色彩是不容置疑的。《万国公报》作为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代表,它的内容深受《圣经》的影响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以《圣经》为创作原型也不为过。本文选取的《万国公报》中救事当然之理的一、二、三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以《圣经》中《旧约.出埃及记》为典故,折射出近代中国的宗教文化色彩。

一、《万国公报》和《圣经》简介

1.《万国公报》简介。

近代中国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该刊的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如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1872年《中国教会新报》改名为《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该报自第301期起再次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篇幅略有增加。

在改名为《万国公报》以前,《中国教会新报》和《教会新报》所刊内容以宣传为宗教为主,间或刊载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稿件,以及有关中国教育方面的消息。自第301期改名为《万国公报》后,其内容也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减少了有关宗教教义的宣传,但是,对于宗教有关的事情则详加记载。

对中国的时政评论尤为加强,并极力宣传英美等国家的通商、传教活动有益于中国。这些代表西方殖民势力的传教士,希望中国的社会变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前进,企图通过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的介绍影响中国社会改革的发展方向。

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的变化,使该刊的读者对象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该刊也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其发行量在维新变法之后迅速增加。

2.《圣经》简介。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其中包括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等等。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

《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其中的《旧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二、《万国公报》之《救世当然之理》第一章---拜像之恶俗人不能自己更改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万国公报》中的《救世当然》之理分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篇文章,从其中的名称—救世当然之理就可看出与《圣经》有着密切联系。

《救世当然之理》的第一章—《拜象之恶俗人不能自己更改》作者为一名英国的传教士,在他看来近代中国,随着通商口岸的相继开放,大量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宗教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拜象之风盛行,对于所拜对象的盲目,已经到了一个较为鼎盛的时期。对于所拜之神,就算恶俗至极,拜神者都没有权利去改变。而拜圣洁之神,能正人心;拜恶俗之神,能坏人心。所以人必得巨力,才能离弃恶俗,回归正教。

在文章中提到“耶稣降世”在《圣经》中《马太福音1-2》提到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和约瑟订了婚,还没有成亲就从圣灵怀了孕。约瑟是个义人,不愿公开地羞辱她,便决定暗中和她解除婚约。他正在考虑这事的时候,主的一位天使在梦中向他显现,说:“大卫的后裔约瑟,不要怕,把玛丽亚取过来,因为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她将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取名叫耶稣因为他要把自己的子民从罪恶中救出来。”这一切应验了主借着先知所说的话:“必有童贞女怀孕生子,他的名字要叫以马内利,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约瑟醒来,就遵从主的天使的吩咐和玛利亚结婚,只是在她生下孩子之前没有与她同房。约瑟给孩子取名叫耶稣。天使加百利奉上帝之命,到加利利的拿撒勒,去见一位童贞女玛丽亚。当时玛丽亚已经和大卫的后裔约瑟定了婚。天使到了玛丽亚那里,告诉她,在上帝面前她已经被蒙恩了,要她怀孕生子,并取名耶稣。他将伟大无比,将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上帝要把他祖先大卫的王位赐给他。他要永远统治以色列,他的国度永无穷尽。这才有了之后的耶稣。之所以他的影响力那么大,是因为他受上帝的蒙恩,是神的旨意。所以人们对他的崇拜,信仰他,是有一定原因的。

文章之所以使用《圣经》中耶稣降世为典故,是和当时中国百姓的拜象状况有关,在耶稣降世之前,即“起始所拜者,不过日月星辰,渐渐拜有德行之人,有益之禽兽及山川万物,比时无甚害处久。则塑论偶像故之,耶稣降世。”由此可以看出,耶稣是当时百姓拜象的一个转折点。从耶稣降世起,百姓的拜象从物转向到了神,即所谓的“神崇拜”。对当时中国拜象之风盛行埋下了伏笔。

三、《万国公报》之《救世当然之理》第二章—《论犹太人同心合力之巨能》中《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论犹太人同心合力之巨能》是《万国公报》中《救世当然之理》的第二章,从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该篇文章是以当时犹太人同心合力,拒绝仇敌,独自为邦为写作内容,来鼓舞当时涣散的中国人民能够以此为动力,依靠合力之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同样文章中提到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圣经》中《出埃及记1-1》提到,以色列的众子带着家眷跟雅各一起去了埃及,以下是他们的名字:吕便、西缅、利未、犹太、以萨迦、西布伦、便雅悯、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雅各的子孙总共有七十人。那时,约瑟已经住在埃及。后来,约瑟和他的弟兄以及同辈的人都相继去世。以色列人生养众多,人口大增,很快就遍布埃及,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那时,埃及有一位不认识约瑟的新王登基,对他的百姓说:“你们看,以色列人比我们多,又比我们强。来吧!我们要设法阻止他们人口增长,否则一遇到战争,他们便会加入我们敌人的阵营来攻打我们,然后一走了之。”于是埃及人派监工强迫以色列人服劳役,在比东和兰塞两地为法老兴建储货城。以色列人越受奴役,人口增长得越快,散居的范围也越广,令埃及人感到恐惧。于是埃及人更残酷地奴役他们,强迫他们和泥造砖,并做田间一切的苦工,使他们痛苦不堪。

以以色列人在埃及受欺压,即同为奴仆,同受大苦,最后同获救恩世为典故,说明同心合力之能是如此巨大的。在当时看来,不仅仅是为了陈述合力之能的事实,同时读者应看到的还有:在历经了磨难之后,以色列人逐渐走向了思想和民族的统一,独立人格的觉醒,心灵从贫困和屈辱中解放出来,看到自由和光明的前程,抛弃了私有欲望,树立起了对天主的绝对信仰。当然,这对当时受尽苦难的各国人民来说,是极大的精神慰藉。同样,这样的文章,对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四、《万国公报》之《救世当然之理》第三章《论上帝异能奇事》中《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万国公报》之《救世当然之理》第三章,以上帝之能为题,明显地体现了《万国公报》的宗教性质。结合当时盛行的宗教文化,内容以《圣经》为典故是理所应当的。

《圣经》中《出埃及记3、4》提到摩西,乃受上帝之呼召,并被上帝赐予其能力来拯救在埃及受尽各种奴役的以色列人。正如标题中“异能奇事”是指摩西在与耶和华对话时所发生的异能奇事。上帝赐予摩西能力,但他不相信埃及人会听他的话。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摩西说:“是一根手杖。”耶和华说:“把它丢在地上!”于是,摩西把杖丢在地上,杖变成了一条蛇。摩西连忙跑开。耶和华说:“你伸手抓住它的尾巴!”摩西就伸手抓蛇的尾巴,蛇在他手中变回了杖。耶和华说:“这样,他们就会相信他们祖先的上帝耶和华,救世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曾向你显现。”耶和华又说:“把手放进怀里。”摩西把手放进怀里,手抽出来的时候,竟患了麻风病,像雪一样白。耶和华说:“再把手放进怀里。”摩西又把手放进怀里,这次再抽出来的时候,手已经复原,跟其他地方的皮肉一样。耶和华说:“纵然他们不听你的话,不信第一个奇迹,也必定相信第二个奇迹。如果他们两个神迹都不相信,还是不听你的话,你就从尼罗河里取些水来倒在旱地上,那水就会在旱地上变成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所为,可见上帝的能力是巨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摩西才会受上帝的恩赐拯救苦难中的以色列人。

该文章是完全的宗教记事,正如上文中关于《万国公报》的内容中提到,对有关宗教事宜详加记载。由此可见,宗教文化在当时的盛行以及对百姓的影响之大。结合所引用的《圣经》典故,可以看出,这样的纯宗教文章,除了满足当时传教士传教需要外,同时带有浓厚的文化侵略色彩。

五、小结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战争不断,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国门开始打开,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对传教士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对待这样的传教行为,有人认为是对当时落后的中国带来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当然,也有人把这一行为看成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侵略。文章从《万国公报》之《救世当然之理》的一、二、三章分析研究看来,对待传教士的传教行为,应该一分为二,既要看到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对中国发展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也应承认文化侵略这一事实。

参考文献:

[1]N•弗莱:《圣经和神话》,载于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原点:《万国公报》之《救世当然之理》第一章《拜像之恶俗不能自己更改》、第二章《论犹太人同心合力之巨能》、第三章《论上帝异能奇事》。

作者简介:李静(1988-),女,汉族,四川西昌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