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

韦锦秀1马爱莉2白震1张红玲1李翼1

(1广西河池市卫生学校广西河池5470002)(2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7000)

【摘要】通过调研分析护理职业岗位能力、中职学生认知水平与职业发展,分析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职业标准与现行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进行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探索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护理专业特色的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作过程;职业标准;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236-0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的意见》中指出:“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依据”。如何制定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护理行业要求的、与执业资格考试相融通的课程标准,构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为此,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应与卫生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护理专业课程建设之中。

1.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1.1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分析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试行)》的考试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各类常见疾病。考试所涉及的护理任务共有7类,分别是:照护患者,满足患者基本需求;与协助治疗相关的任务;沟通、协调活动:评估/评价活动;保证患者安全;健康指导;伦理/法律活动。考试涉及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与护理工作紧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与护理工作有关的社会医学、人文知识[1]。新大纲考试内容编排打破了以往的护理基础、内、外、妇、儿5大板块模式的学科界限,以整体的系统的病症为学习内容,由单一学科知识、技能转向护理整体知识、技能;从单科知识点应试转向与职场背景及病人紧密相结合的技能整合应用[2]。考试内容以常见疾病为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加大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以及独立完成临床护理的能力。

1.2目前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目前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以临床学科分段为主要特征,按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临床课程三段式排列,理论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严密有序,按照人的组织系统和临床学科的分工构建学习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有一定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符合护理专业教学特点的[3]。但是,为保证学科内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课程采用学科中心设计,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被割裂,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被章节分隔,且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偏多,偏深。课程模式以医生的医疗为中心,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部分内容与临床护理岗位能力要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存在脱节,学用不一致明显,课程与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教学实施多强化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医院临床科室护理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与就业有较大距离。

1.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以我校为例,学生中只有约60%是参加过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录取分数均低于普通高中的分数线;而在没有参加中考的40%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成绩较差登记入学的,实际上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学生实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总体偏低。加上中职护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无法对自己的职业人生做出合理的安排,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能力较差[4]。

1.4典型岗位与工作过程分析

本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培养护理人才,其就业岗位主要为各级各类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和老年医疗服务机构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其护理岗位职业能力主要是沟通能力、观察评估能力、基础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配合医生用药及诊疗操作能力。临床护理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工作任务,以外科手术室护理为例[5],其工作过程与任务见表1。

2.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

2.1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调研了解的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分析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变化及要求,针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分析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以护理相关工作任务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以模块化课程设置来组织课程,构建基于职业分析落实培养目标、基于工作分析落实职业能力、基于任务分析落实能力培养,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融为一体,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2.2依据中职学生认知水平和职业发展,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护生多数来自初中毕业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文化基础差,但操作能力还是较好,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依其学习特点,力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组织、知识技能培养、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适应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3.1制订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专业教学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设置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尽可能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特点和就业需求。在制定过程中,结合临床岗位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标准,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确立课程目标,以职业行动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职业标准改革实践考核体系而我则[6],将学习目标从简单的知识、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细化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更易把握学习目标。

3.2依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

将所有教学内容按照医院护理工作流程和工作性质,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和精选,对教材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打破原有的顺序[7],将临床最重要、最常用的项目加大教学学时,将临床少用的项目减少学时,将临床不用的项目只保留执业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的内容,将其余内容大幅度删减。配套建立案例资源库、课件、网上学习资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3.3依照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训教学

课堂教学采用“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模式,利用典型案例和多媒体,在仿真病房按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进行常见疾病的护理教学,边讲、边做、边学、边练。使教学更贴近临床,更具职业性和实践性。课后重视实训,以“工学结合”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模拟病房对学生完全开放,要求学生课后在模拟病房进行仿真训练。阶段性安排到临床进行见习,最后经强化实训后下到临床顶岗实习。

3.4建立模拟实训室,实现实训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仿真模拟实际工作场所布局,增添与医院一致先进的仪器设备,建成设备完善的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ICU、模拟病房、护士站等现代护理实训中心。使实训教学更贴近临床工作流程的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仿真的实训环境,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实训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3.5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依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标准建立模拟题库,仿真模拟人机考试训练,制定严格的理论考试、操作考核标准,制订操作练习评价手册,改变操作考核的形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胡丽.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引导内科护理教学改革新思路[J].求医问药,2012,10(11):247.

[3]余剑珍.以任务引领中职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1-22.

[4]王雅倩,丁改红.中职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SWOT分析及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2014,3:394-395.

[5]金松洋,张小琴,徐艳.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外科护理学教学内容重组[J].护理研究,2015,29(459):847-850.

[6]夏立平,崔佳佳.基于任务引领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6(28):140-141.

[7]梁党.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11(33):125-126.

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GXZZJG014C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