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赵俊茹

赵俊茹(唐县大洋乡初级中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教学,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语文学科中有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教学过程,既教书又育人,将育人寓于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努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与健康心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心理健康;教书育人

现代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太阳”,处事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条件优越,家长的娇宠致使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他们厌学、混学、逃学、郁闷、迷惘、放任、叛逆、无所追求……,甚至有的学生因心理不健康走上犯罪的道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努力维护和增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中学生存在无法承受学习成绩竞争的压力、等问题,为此,教育和引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就目前而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的教学,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中有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试探着把这一责任融入到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一、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学生启而不发,这时我们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引导的重要手段就是创设情境,而情境教学当中,情景创设是语文课中很重要的一种情境,所谓的“情景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是教师长期教育经验积累的结果。它融合了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修养、学识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语言、图画、实物、角色等来创设情境。例如,我在讲《最后一课》时,选取一段低沉的音乐,同时用悲伤、依恋的语气进行朗读。用饱满的情绪去感化、熏陶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体会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学生,由于这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体会作者要失去母语的依依不舍之情,要做亡国奴的痛苦,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掌握知识,练就一身本领,长大后,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再现文境,诱发情愫。课文中蕴含了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饱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些情感如能再现文境,学生的情感就能与作者的情感得以沟通,所以要把文中的境界融入学生脑海中去感受,去领略,从而产生共鸣。还可以借助诵读,感知情愫。诵读是学生感知作品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学习《滕王阁序》、《前赤壁赋》这类写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绘声绘色,传情传形,凝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它的语言犹如一杯美酒,甜美浓烈,耐人寻味。课堂上,完全可以借助朗读、听录音、范读、自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取美感,陶冶情操。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播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任务,其内容之丰富,在各学科中占有举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打破传统媒体僵化、固定的模式,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以其丰富、生动的优给语文教学注入青春与活力。课本中的许多优秀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唤起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回忆,使学生的思想受感动,心灵受振撼。如在讲《背影》一课时,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画面和朗读相结合的这一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结合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使父亲的背影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那是一道爱的背影,温暖着每位学生的心房,使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自己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成长的每一点进步中,不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下浮现在学生眼前,令在座的学生们百感交集,他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动情之处,不免泪光闪闪。还有一位学生起身演唱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其优美的旋律,让学生的情绪发展到高潮,情感也得到了美的熏陶与升华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课外活动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特有的作用,决定它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有地位。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开设班级图书角,校外课外活动,办报活动,演讲比赛等。

开设班级图书角,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特别是对于课外阅读,指出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对于作者的神思妙笔、文章的精义妙理,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文章的意境,逐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及极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接触大自然,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比如在春天到来时,结合课文中的《春》一课,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亲近大自然,可以让学生获得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使疲劳、悲哀、愤怒、恐惧等消极状态积聚的不良感觉得到积极的宣泄、调控,可降低压力较大的学生的焦虑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自定效能,其心境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学生相聚一起,相互交流、与他人容易形成平等、亲密、和谐的关系。这种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无处不在,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与教学融合在一起,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发掘语文人文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只有充分地做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渗透式教育。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