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麻醉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七氟烷麻醉研究进展

王金鹏

王金鹏(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140-02

【摘要】目的讨论七氟烷麻醉研究进展。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麻醉诱导易为患者所接受,麻醉维持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关键词】七氟烷麻醉

七氟烷是一种新型的卤族吸入麻醉药,临床使用浓度不燃、不爆。血/气分配系数为0.63,较现有的其他吸入性全麻药更为理想。七氟烷麻醉诱导迅速,麻醉深度易调节,对循环抑制轻,呼吸道刺激小,维持平稳,有一定的肌松作用,苏醒快速完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是一种较为安全理想的吸入麻醉药物。

1.药代动力学

大部分以原形从肺呼出,小部分经肝代谢,从胆汁和尿排出。

2.药理作用

七氟烷有意识消失,轻度镇痛,轻度肌松作用。其气道刺激性低,效能高,血/气分配系数低(0.63),与氧化亚氮相近。吸入麻醉可同时作用于皮质和脊髓。七氟烷是通过呼吸道、肺泡进入体内,较低的血/气分配系数使得七氟烷进入和排出体内都非常迅速,从而达到精确控制麻醉深度需要,加深和减浅麻醉都很方便,几次通气就可完成。七氟烷麻醉诱导、苏醒均很迅速,诱导过程平稳,苏醒期亦平稳,深度易调节。

3.临床应用

目前,七氟烷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麻醉诱导易为患者所接受,麻醉维持具有良好的可控性,适用于各年龄、各部位的大小手术,诱导迅速、苏醒快,尤其适用于小儿和门诊手术。

3.1麻醉诱导七氟烷吸入诱导特别适合于小儿和特殊状况的成人。七氟烷对呼吸道刺激小,气味好,血/气分配系数仅为0.63,吸入后很快达到肺泡有效浓度,麻醉诱导快、易为患者接受。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患者呼吸暂停发生率低,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较小,血流动力学亦较为稳定,诱导平稳。有研究认为,吸入低浓度七氟烷麻醉不易加深、诱导慢、并发症多,而浓度过高,虽可加快麻醉诱导,但循环与呼吸抑制效应相应增强,并有发生喉痉挛及呼吸暂停的可能。而当吸入6%七氟烷时可提供平稳的全麻诱导质量且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事件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七氟烷诱导能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为气管插管提供良好的条件。

3.2麻醉维持七氟烷血/气分配系数低,可迅速调整肺泡内的浓度,麻醉效能高,已成为全麻维持的主导,可与静脉麻醉药复合麻醉。

3.3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七氟烷有芳香味,无呼吸道刺激,易于被小儿患者接受;七氟烷诱导、恢复快,且过程平顺;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小,因此,七氟烷是小儿手术麻醉较理想的吸入麻醉药。麻醉诱导过程中患儿拒吸和呛咳发生率低,诱导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短。

小儿心排血量主要靠心率的维持,对血压的影响更主要的是由于外周阻力下降,而不是心肌抑制的结果。小儿吸入高浓度七氟烷后心率平稳,血压下降最大程度为13.9%。七氟烷血气分配系数小,可控性强,减小吸入浓度麻醉很快减浅,血压下降无需补液或使用升压药物。有研究表明,七氟烷对小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其功能的稳定,但有高度反流危险的小儿,以避免使用高浓度(≥1.5MAC)七氟烷诱导为宜。

3.4门诊手术中的应用比较理想的小儿门诊手术的麻醉要求术后没有麻醉相关并发症、住院率低,并尽可能减少对小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氯胺酮肌内注射基础麻醉后,用地西泮、氯胺酮静脉维持是经典和常用的小儿麻醉方法。但此种方法易造成患儿哭闹,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且苏醒时间很长。吸入麻醉亦是小儿门诊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尤其适用于害怕注射或开放静脉有困难的小儿,要求吸入麻醉药诱导时起效快,无难闻的气味,小儿乐意接受,对循环、呼吸影响小,麻醉恢复快,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复睡等发生率低,七氟醚完全具备上述优点,是一种替代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诊手术的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在成人门诊手术中,高质量的全身麻醉,要求诱导起效快,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系数大,术后复苏时间短。研究发现七氟醚与异氟醚相比,七氟醚麻醉作用出现迅速,而术后睁眼、呼唤反应及共济协调等苏醒指标的恢复较早;七氟醚排出体外速度较快,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相当一部分门诊手术可在局麻辅用短效镇静药下完成,七氟醚在吸入1%-2%时也是一种有效的镇静药,其不具刺激性使患者更易于接受,其低溶解度使其用量可精确调节以达到所需的镇静效果,当需要过渡到全麻时也容易,更适用于门诊手术。

4.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多见。

5.药物相互作用

七氟烷有增强非去极化肌松剂的作用,尤对维库溴铵的肌松影响最为明显,使维库溴铵维持时间延长,维持剂量减少。因此肌松剂在七氟烷麻醉时用量可以减少,在停止吸入七氟烷后会很快恢复原来的阻滞时间,这与七氟烷的血(气)溶解度和脂肪气体溶解度小有关。

参考文献

[1]金有豫.麻醉药及辅助药物.见: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1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