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查对流程改进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1

静脉输液查对流程改进的应用效果观察

柴丽菊1王建伟2张艺琼2

柴丽菊1王建伟2张艺琼2

(1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人民医院云南宜良652100;2云南省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21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6-083-02

【摘要】目的通过对静脉输液查对流程的改进,使查对制度落实到位,降低静脉输液差错的发生。方法改进传统手工抄输液卡为电脑打单与治疗本双人核对;输液拿出治疗室前再次核对;床边双核对,双签名;护士与病人药物治疗的对按关系。结果规范查对流程,能有效防止护理差错,提升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确保输液安全。

【关键词】静脉输液查对流程

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都有严格的“三查八对”制度,但由于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每位护士的责任心、执行力参差不齐,对一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较差的护士,在输液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很容易造成输液差错及纠纷。据统计,在患者投诉中涉及静脉输液的均占28.28%[1],为填补漏洞,保证输液安全,2009年9月—2009年12月我科执行查对流程的改进,大大降低了差错发生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9月—2008年12月静脉输液19440人次与2009年9月—2009年12月静脉输液21600人次,从差错的发生对比,如表。

1.2方法

传统的查对方式与改进传统手工抄输液卡为电脑打单与治疗本双人核对;输液拿出治疗室前再次核对;床边双核对,双签名;护士与病人药物治疗的对按关系。

2讨论

2.1电脑打印输液卡

传统输液流程中,通常用手工抄写输液治疗单、输液小卡和输液执行单(长条),输液小卡用胶水粘贴到入液瓶(袋)上,在输液执行单上签字,把输液内容抄于巡视单上,长期以来存在护士抄写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用纸不规范统一、书写字迹不清、难于辨认易发生差错。改进后,治疗单核对卡、输液执行卡、输液卡均由电脑统一打单,规格一致,设置为:科室,病人姓名,床号,时间,途径,药名,剂量,用法,滴速,执行时间,护士签名等。治疗单用于核对,治疗执行卡用于配液时与小卡核对,输液卡放于床头与病人核对,流程改进,打印输液卡(三份:一份保留核对、一份配液、一份挂床头)——主班与治疗班双核对——配液。

2.2床边双核对

治疗护士再次输液前查对,在执行单相应组打“√”。治疗护士配完输液后带输液卡进病房挂第一瓶液体时,询问病人:“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护士校对复查一遍后,确认无误时挂输液,并在输液卡上签名,责任护士输液前再次查对,输液后,在输液卡上签名,根据卡内容向患者说明用药情况,共几组及注意事项,同时进行健康宣教,特别是如何保持血药浓度,Bid或Tid的输液时间安排等。使患者享有知情权,配合治疗护理。更换输液时进治疗室核对并在配液卡相应栏内打钩,与病人核对姓名无误,更换输液,签名。责任护士巡视病房时,查对输液情况,有无渗液,药名、剂量是否一致,签名。

流程的改进优化了护理关系,护士主动与病人沟通,体现护士对病人的关切同情,也增进了病人对护士的理解。操作有记录,有利于护士长对工作的检查与落实,杜绝因环境或老年人听力下降护士喊姓名核对时,病人未听清出现的差错,落实事前清制度,做到“谁执行、谁签字、谁负责”[2]。输液卡由夜班护士在输液完成后统一收回,保存一年,便于病人因费用问题时查询,接受病人监督,为“举证倒置”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改进后的查对流程中班护士、治疗班护士双人查对—核对卡、配液卡、床头卡无误—配液—输液出治疗室前再次核对—挂输液(问姓名,核对药名、剂量、用法)—签名—责任护士输液前再次查对输液—签名(双签)—更换输液时进治疗室核对打钩—更换输液—签名—责任护士巡视病房核对—签名(双签)。

3结果

使用新流程一年,发生差错率下降,操作简单,使护理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方便处理,进一步加强了护士责任心,使查对制度的落实达到规范化、明晰化,加强对输液量的监管控制作用,规范护理人员行为,减少医疗护理纠纷,便于举证倒置,实行输液卡双签名制度,消除了部分安全隐患,提高了护士工作主动性及责任心,提高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尚娥,李文珍.可控性护理差错的分析与规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85.

[2]黄丽菊,王玲.护理学报,2006年12月第13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