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1

江苏省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探讨

陆红立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民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谐社会

0引言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如何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格局?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除了要有国家的政策和投入的资金,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素质。下面以江苏省为例探讨农民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培养的具体模式。

1农民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农民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农民的素质,以增强其运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江苏省不仅是工业大省更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居住在农村或集镇,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以上,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困难在农村,加强新型农民培养意义更加重大。

2江苏省经济及农民素质情况

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她以全国1%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10%的国民生产总值。2008年江苏经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但是从苏南到苏中再到苏北梯度差异比较明显,为此江苏提出,抓住江苏沿海综合开发这个重点,以此来推动苏北的发展,促进苏中的崛起,支撑苏南的提升。我们观察江苏农民教育情况: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受教育程度从苏南到苏中再到苏北成梯度分布,仅有50.2%农村常住劳动力达到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治教育的文化程度。②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民素质的直接表现,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生产率水平。

3新型农民的培养模式

3.1利用国家多项惠农政策和江苏省良好的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为新型农民的培养奠定基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作为江苏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采取的根本措施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我们观察江苏省教育设施情况:有文化教育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全省1130个乡镇和18628个村)

对农民的教育江苏省也是采取利用苏南各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加大力度扶持苏北和带动苏中。经课题组的调查将苏南的先进经验总结如下:①鼓励城市有志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开展创业活动。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源省内的个城乡,毕业教育注重学生从基础做起,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宣传国家给予自主创业回乡工作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利用个学期的假期,布置学生完成社会调查,主动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科技创业人才。科技创业是指利用科技成果开展创业活动以求致富或个人实现的过程。③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开展多方面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创业流程培训等。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春风工程”和“阳光工程”计划,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④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结合各地实际,组建农村基层干部创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力度,并要把考核督导结果作为年度目标管理的内容之一,积极研究和探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创业教育培训的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创业教育培训工作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⑤关注农民工这一农村特殊的劳动力人口。制订全面的农民培训规划,规划以乡或县为单位进行,规划中包含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文化、健康、卫生都是人力资本的要素,都是需要加强。省委十届五次全会进一步描绘了“两个率先”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其中按“富民”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要求,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8000元左右(约1000美元),在2002年基础上要实现倍增,则2003-2010年农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应达到9%以上。基本国情和省情决定,江苏省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燕铭.《职业教育锻造新型劳动者》《中国教育报》1998.12.9.

[2]季辉.《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