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半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1

批评的艺术(半页)

张杭艳

张杭艳(商丘市凯旋路第一小学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

在班级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犯错误,一些老师以势压人,一见面问:“你今天做的事对吗?”学生怕老师的威严,低头沉默。然后,老师再问:"今后还犯不犯了?"这时,学生总是很快地回答:"不犯了。"如此,批评也就结束了。事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老师就以为这样的学生没治了,任谁也教育不好。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教育不好学生的老师。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特别注意批评的艺术。

一、批评宜冷静,不宜冲动。

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经常难以控制自己不激动、不发火。但老师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带来的后果,因此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事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只有被批评人冷静和充满自信的时侯,其批评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若在生气的时侯提出批评,一方面学生会认为老师在小题大做;另一方面老师在盛怒之下,语言会越来越尖锐,声调也不自觉的提高,语速也会越来越快,这会让学生有种被"高压"控制的感觉。多数被批评的学生此时总是沉默不语,你很难看出他是否听进去了。这时,教师可以不时停顿一下,放慢批评的节奏。或者教师也可以把被批评人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冷却"一段时间,让时间来稳定自己的情绪,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你的批评。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学生,他在语文课上哗众取宠,我叫他站起来向全班同学道歉,可是他却无动于衷,并且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全班同学就像看戏剧片似的看着我。我当时就想给他几耳光,可是我并没有那样做。下课后到办公室我叫他坐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犯错误的学生还可以坐下,我微笑着点点头示意。我没有直接问他为什么那样做,我继续备我的课,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他终于坐不住了,向我说明了他的错误,保证以后不再犯,并主动向全班同学道歉。最后我告诉他课堂上的一些基本要求,他都点头表示接受。

二、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尽量避免让对方当众出丑。

我们批评学生的目的是让他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而不是去贬损他的尊严。说的通俗易懂点,就是要给学生面子。所以我们在批评个别学生时要注意:(1)批评尽量在私下进行。(2)批评行动而不是针对个人。比如某个学生在课堂说话,应说他这堂课没有管住自己的嘴,而不要说"你老是爱说话,上课极不认真",他听了会觉得自己像是被老师看透了的坏学生。(3)一个过错一次批评,不要翻老账。(4)在信任的方式中结束批评。

三、要让学生有解释的机会,不要片面武断。

有的老师看到学生犯错,总是大声喝斥。如果学生申辩,那更是火上浇油,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这种批评表面上声色俱厉,实际上不可能有积极的效果。有一篇文章说得好,"不要总是发火,发火说明教师无能"。教师既要看到学生所犯的错误,又要看到学生的一贯表现;既要看到主观原因,又要看到客观原因;既要看到犯错误的事实,又要看到改正错误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使被批评的学生心服口服。

批评是一门艺术。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找到批评的最佳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才能使学生主动的接受批评,并向自我批评的方向转化。只有这样,批评这一手段才能进入完美的境界,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让被批评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