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胸痛原因分析

赵献连(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广西梧州54

胸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很多,现将我院呼吸内科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胸痛患者1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72例均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男113例,女59例,冠心病26例(15.1%),心肌炎4例(2.3%),胸膜炎26例(15.1%),恶性胸腔积液48例(27.9%),气胸21例(12.2%),肺炎8例(4.7%),肺结核3例(1.7%),带状疱疹4例(2.3%),胸椎病变19例(11.0%,压缩性骨折12例、胸椎结核2例、胸椎恶性肿瘤5例),反流性食管炎8例(4.7%),胆囊炎3例(1.7%,伴胆石症2例),心脏神经官能症1例(0.6%),精神障碍1例(0.6%)。

1.2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性,69岁,因胸痛2月余入院,体位变动时疼痛明显,体查:脊柱无压痛,脊柱活动时胸痛加剧。MRI见胸椎7、9节压缩变扁,诊断为胸椎压缩性骨折,予绝对卧床休息、补充钙质等处理后症状渐减轻。

例2,患者女性,45岁,因右上胸痛1天入院,体查右胸第3前肋间轻度压痛,胸片、心电图及腹部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予止痛等对症处理,第2天右胸第2~4肋间皮肤见疱疹,诊断带状疱疹,予抗病毒、支持及对症处理,症状渐缓解。

例3,患者男性,37岁,因发作性胸痛、胸闷1年余入院,餐后平卧可使症状加重,胸片及心电图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予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等治疗,并嘱患者餐后进行适当活动,症状渐消失。

2讨论

胸痛指病人胸部的一种不适或疼痛,各种炎症或物理因素刺激肋间神经、脊髓后根传入纤维、支配心脏及主动脉的感觉纤维、支配气管、支气管及食道的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和膈神经均可引起胸痛,临床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经门诊检查后收呼吸内科住院的患者以非心源性胸痛多见,其中又以胸膜性胸痛占多数。

心源性胸痛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疼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及损伤的各种疾病均可引起,典型的心源性胸痛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临床可由心电图、心肌酶学及冠脉造影检查确诊。

非心源性胸痛广义上的概念是很复杂的,应包括微血管心绞痛(运动试验阳性,但冠脉造影正常)、肌肉骨骼疾病、精神疾病、肺源性疾病、心包疾病、胆源性疾病及胃和食管源性疾病等[1]。胸膜性胸痛最常见,壁层胸膜有感觉神经分布,主要来源于肋间神经和膈神经,神经末梢对于炎症及胸膜的牵拉敏感,胸膜性疼痛的程度差异较大,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会加剧,按压疼痛部位不会使疼痛减轻或消失。胸膜性胸痛的常见疾病有胸膜炎、气胸、恶性肿瘤、肺炎、肺结核等。胸壁性胸痛与胸膜性疼痛的区别在于深呼吸对于胸壁性疼痛基本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少,按压疼痛部位可使疼痛加重,并且较局限。胸壁性胸痛常见有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脊椎颈段及胸段病变。肋软骨炎好发于2、3、4肋软骨,局部可出现肿胀或肿块,有压痛。带状疱疹在出现典型的皮疹前往往不易明确诊断,疼痛的性质可为烧灼感,常常发生于一侧胸壁,沿肋间神经走向分布,可以有一到多个肋间[3]。脊椎病变引起的胸痛常与体位变动有关,老年人(尤为女性)常见骨质疏松症所致压缩性骨折。消化系统疾病中胃食管反流病是引起非心源性胸痛较为常见的原因,有研究认为,外周食管感觉传入神经被致敏后,可导致对生理或病理刺激反应的增高,脑和脊髓背角水平中枢的致敏可能改变传入神经功能,放大对腔内刺激的感觉[2]。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植物神经平衡失调所致,无病理方面的器质性病变,以心悸、胸痛、乏力和神经过敏为突出表现,胸痛多在前胸,以钝痛、刺痛和紧压性痛多见,服用硝酸甘油无效,经心理暗示、镇静等治疗症状可好转。精神障碍所致的胸痛除有胸痛外,尚有其它躯体异常表现,同时有恐慌、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4],常为不明原因胸痛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新光,迟雁.消化系统疾病与全身疾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8):571-572.

[2]邝贺龄,胡品津.内科疾病鉴别为人民服务诊断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5.

[3]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3-264.

[4]易粹琼.非心源性胸痛.临床内科杂志,2000,17(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