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信息手机“微传播”发展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气象服务信息手机“微传播”发展探析

郤爱飞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频道,北京100081)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微博、微信等作为手机APP应用软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微传播”信息平台。气象部门借助于微信和微博平台着力推进多元化的气象保障服务,将微博、微信与气象服务进行结合,将气象“微传播”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扩大了气象部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概况了“微传播”含义和特征,接着分析了气象服务信息“微传播”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了几点“微传播”未来发展建议。

关键词:气象服务“微传播”重要性发展建议

引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衍生出了一系列气象信息传播的新特点,而“微”就是最具有代表意义和时代色彩的特点。新媒体时代大众的自主意识较强,且信息碎片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就滋生了受众群体对气象服务信息的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化、精确性等方面的传播特征。在网络中“微”的传播特点特别突出,以“微博”、“微信”、“QQ”、“微直播”等为代表的气象新媒体呈现出新的飞跃。在气象服务信息网络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不容小觑,它们正逐渐融入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进一步拓宽了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渠道,将会产生巨大传播效果。

1“微传播”的含义和特征

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看出,“微”是小、少、精妙的意思,可以将“微传播”理解成“信息传播的精简化”。在新媒体时代赋予了“微传播”另一种含义,“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和受众群体的精准化”。从专业角度来说,可以将微传播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主要指以微博客、短信、MSN、电子显示屏、出租车呼叫台等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后者则是单纯指以微博客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

“微”是微传播中的核心特征。首先,所传播的是同气象有关的“微内容”,也就是通过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一段话、表情符号、视频、图片等反映出某地区的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等方面的信息;其次,微传播过程中体验则是“微动作”,也就是在气象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手机操作可以对气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发布、浏览、转载、评论等功能;再次,“微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渠道或载体是“微媒介”,如移动手机、掌上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传播介质;最后,其传播的主要对象则是“微受众”,新形势下受众群体比较趋向于一种个性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再加上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受众群体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从“微传播”特征对受众群体进行重新定义,也就是类别细分化、需求个性化的“小众”型传播对象。

微传播可以针对特定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传播,受众群体明确、需求清晰且针对性强的精确气象服务传播。相较于大众传播来说,“微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渠道精细、传播对象精准、传播时效性强,可以直接面对受众群体。

2气象服务信息“微传播”的重要性

2.1丰富气象服务内容

对于传统天气预报服务来说,在传播气象服务信息过程中的方式都较为单一,且气象内容缺乏生动趣味性。而通过对微博、微信等气象服务的有效应用,可以将图片、声音、文字和视频等元素进行结合,在编辑气象信息时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水平大幅度增强,很容易吸引受众眼球。

2.2较强的传播能力

在利用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平台传播气象服务信息时,其主要原理是“蝴蝶效应”,通过信息群可以将气象服务信息发送到用户端,同时还能实现气象信息的共享。微博和微信用户可以对气象信息进行分享和转发,增强气象信息传播效率。在转发气象信息的过程中,用户自身也成了气象信息的发布者,会进一步拓展气象信息传播范围。

2.3具有较强时效性

通常情况下,除了节目直播以外,大部分的天气预报节目都是提前制作的,借助于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时效性较低。由于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整体的稳定性较差,尤其是短期天气预报对于时效性要维护更为严格。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平台发布气象信息,可以有效解决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时效性差的问题。“微传播”中不受时间延长的影响,可以方便社会大众第一时间了解到所需的气象服务信息。

2.4实现个性化设置

通过微博、微信等可以对气象服务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在编辑气象服务信息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内容进行增减,同时还能设置相关的内容,将更加丰富的气象信息发布出去,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受众群体主动了解气象服务信息。

3气象服务“微传播”未来发展建议

3.1“微传播”平台定位

气象服务工作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日常出行、农业生产等活动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增强,社会大众对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公众气象服务急需要有较强影响力和持续创新力的品牌来推动。将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平台作为品牌传播渠道,可以更好地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的全覆盖,在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

3.2“微传播”平台用户

由于受众群体的职业、工作环境不同,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应对其进行全面考虑。在向用户传播气象服务信息的过程中,应加强同用户的沟通交流,了解用户的所需所求,确保“微传播”平台的规范化运营,拓展用户群体,增强网络气象服务质量。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强、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信息,以更好的树立起“微传播”平台品牌形象。另外,气象用户是发展“微传播”平台的基础,微博、微信等平台则是用户交流的媒介,确保个人隐私十分重要。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平台发展的过程中,应将满足、实现用户需求和个人隐私放在首位。

3.3创新“微传播”发布模式

气象部门根据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赋予机器人“人工大脑”,并增添语音识别功能,通过智能语义分析和逻辑处理服务引擎,增强气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积极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播报天气预报中来,可以通过该平台录制属于自己的语音天气,并将天气信息已祝福语的方式发送给亲朋好友,并在微信、微博中分享。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播报天气的模式,通过天气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气象充满活力和温度。

3.4“微传播”平台发布内容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简单的推送服务很难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希望可以实时了解到丰富、精细、准确且长时效性的个性化气象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个人生活和出行。针对可能致灾且关注度较高的暴雨、台风、强对流天气及重大节假日天气等,可以通过公众喜爱的“段子”和新闻视角及时推送图文并茂的预警信息等、每周还可以推送不同种类的气象科普知识、防灾妙招、天气笑话等咨询。

4结论

“微传播”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气象服务信息,特别是对于突发预警信息的传播,可以确保社会大众来了解气象信息。“微传播”还能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回复网友关心的热点问题,充分了解大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可以增强人们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拓展了气象信息发布平台。

参考文献

[1]薛芙蓉.“微”传播“巨”影响——网络微传播特点及效果浅析[J].新兴传媒,2012(1).

[2]杨玫,任静,裴克莉.关于气象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思考[J].山西科技,2014,29(5).

[3]高志弘.“抚顺天气”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分析及应用探索[J].科技展望,2016(8).

作者简介:郤爱飞(1988-),女,汉族,北京市人,本科学历,助理编辑,从事电视传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