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邓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邓敏

邓敏

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帕卡因在超声引导下架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为临床麻醉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5月~2018年4月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均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完成手术,根据麻醉药物浓度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麻醉药物为0.5%罗哌卡因,对照组的麻醉药物为0.3%罗哌卡因,对比两组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和麻醉满意率。结果:试验组麻醉见效快,维持时间短,苏醒需要时间长,麻醉满意率高,各项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适当调高麻醉浓度(0.5%)能够提升麻醉效果,患者对麻醉满意度高,值得应用。

【关键词】罗帕卡因;浓度;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在上肢手术治疗中,肌间沟臂丛阻滞神经麻醉是当前应用最多、最有效的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少等特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可影响患者手术后上肢功能恢复,阻滞麻醉效果、维持时间等与药物剂量和浓度存在直接关系[1]。臂丛神经为混合神经,阻滞麻醉既要保证手术过程中无痛,同时要保证术后患者上肢的运功功能,因此控制麻醉药物的注射剂量和浓度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所发挥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7年5月~2018年4月诊治的上肢手术治疗患者84例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签署治疗治疗知情书。排除患者有冠心病、高血压、患肢神经损伤、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禁忌、沟通障碍等会影响本次研究的情况。按照麻醉药物浓度实施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58.2±0.4)岁,上臂手术23例,前臂桡侧手术19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为(59.7±0.3)岁,上臂手术25例,前臂桡侧手术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数据对比后无统计学意义。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要立即给予心率、血压、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测,护士要准确、详细的记录。患者选择平卧位进行手术,按摩患者手臂使肌肉放松,护士要遵照医嘱静脉注射2mg咪达唑仑,将手臂自然放置。在超声引导下扫描患者的肌间沟臂丛神经,从斜角肌外部下方探测到圆形回声表明触及臂丛神经干,医生移动超声探头,将图像位于臂丛影像的中心位置[2]。注射针头,将注射器与延长管连接,在超声探头的外部进针,调整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回抽注射器无血后将1/2麻醉药物注入臂丛神经内。医生操控针头到皮下,调整进针角度,无抽血后将剩余麻醉药物全部注入[3]。两种药物均为罗帕卡因,药物剂量均为30ml。试验组患者的药物浓度为0.3%,对照组患者的药物浓度为0.5%,如果手术过程中镇痛效果差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注射2mg咪达唑仑或0.1mg芬太尼。

1.3麻醉效果判定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4],主要包括麻醉见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和苏醒时间,统计两组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数据,判定标准数据如下:患者未感觉到疼痛为十分满意,患者稍有疼痛但能够忍受为基本满意,患者有疼痛感并难以忍受为不满意,总满意率=(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两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数据差异,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其差异,若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试验组麻醉见效快,维持时间长,苏醒时间长,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试验组麻醉总满意率为92.86%,对照组麻醉总满意率为64.29%,见表1和表2。

表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数据统计(n,±s)

3讨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采用解剖定位麻醉方式,属于盲探式麻醉,但成功率较低,患者需要承受更多损伤。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属于可视麻醉,麻醉师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准确麻醉,确保麻醉安全性[5]。临床研究发现,不同麻醉剂量和浓度对麻醉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所发挥的效果。

本文分析了0.3%浓度和0.5%浓度罗帕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所发挥的效果,结合数据分析可见,试验组采用的0.5%浓度罗帕卡因麻醉的见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患者对麻醉满意率高,表明0.5%浓度罗帕卡因所发挥的麻醉效果更好。罗帕卡因是当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麻醉药物,其在麻醉过程中能够抑制神经元钠离子的通道,阻断神经系统的传导和兴奋性;相比其他麻醉药物,罗帕卡因的心脏毒性低,安全性较好[6]。一般而言麻醉药物的浓度高镇痛效果好,但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寻找最佳的药物浓度,既保证最佳的麻醉效果,也要减低麻醉副作用[7]。本文试验组选择的麻醉浓度高于对照组,虽然麻醉维持时间长,苏醒缓慢,但麻醉效果更佳,安全性更好,因此综合可判定0.5%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导视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挥了更好的麻醉效果[8]。

综上,采用0.5%浓度罗帕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取得了更好的麻醉效果,具有见效时间快、维持时间长等特点,麻醉安全性好,患者对麻醉满意度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孙义伟,齐玲玲,刘成彪.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1):59-61.

[2]李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32):112-113.

[3]庞晓燕,王宇鑫.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4):16503-16504.

[4]居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刍议[J].系统医学,2017,2(16):19-21.

[5]郭能起,吴论,伍嘉艳,赵立梅.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8):105-106.

[6]王育东.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外医疗,2017,36(09):104-105+108.

[7]李少芳,叶凤卿,叶小霞,张忠勤.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03):41-42.

[8]侯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8):84-85.

作者简介:邓敏,(1979-),男,湖南湘潭,本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