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郭幸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郭幸伟

郭幸伟

陕西大唐新能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710032

摘要:地域民居风格与当地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不同地域,民族,民风的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性格各异的民居建筑文化。反过来,民居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文性格。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关联。

关键词:民居建筑风格;地域人文性格;

一、概述

在电力设计院工作出差之余,对全国各地民居建筑风格有所观察。不同地域:东北,西北,中原,西南,东南五个方位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当时自然环境,自然材质,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二、东北区域

1.北方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发现各单体建筑间距空阔,建筑与道路之间绿化距离大。同时建筑少有高层,低矮3-4层居多。因冬季太阳照射斜度大,为了更好的受到照射,建筑规划在间距与高度方面均适应高寒气候。再留意国家地域由北向南建筑间距呈现空阔--适中--密集的规律。除了上面气候因素,另外两因素,其一北方平原多南方山地多,其二北方人口没有南方密集。

2.为防止热量对流损失,酒店等大堂进门均设置有门斗,例如吉林地区一般酒店大堂入口设三道玻璃,每道玻璃间距1-2米,第二三道玻璃之间设置旋转门斗。防止热量损失,保证大堂内舒适度;酒店外墙设置370厚墙体;窗户采用双层,两层玻璃窗户之间10-15cm空间;

3.公交车也有一奇怪现象,后门逢站不自动打开。后门手扶立柱上有按钮,要下车需提前按按钮。司机位置有指示灯亮起。到站时司机通过控制开关打开后门下人。减少无谓开后门次数来减少车内热量损失。

4.辽宁朝阳二塔,辽代建筑,风格粗犷,与中原及南方之塔俊秀风格不同,明显有少数民族印记。

5.北京,天津南北文化融合。比中原文化,融入了胡同文化和东北屯文化。口音都流露一股京胡的味道。北京胡同与吉林,唐山胡同又不同,后者街更宽,一户户散落街两边,像是胡同的原始雏形,人少地广,自然成街。北京胡同街道相比更规整精致些。

6.气候条件及民族交融,建筑风格装饰相对简单,布局开朗大度。

7.人文气质,比中原地区,更通达,略显大大咧咧,女汉子形象多产北方地区,粗犷。

三、北方游牧地域

1.内蒙古城市和农村均已经定居生活,建筑风格与北方地区都差不多,比如街道两边也有胡同。继续从事游牧的牧民,居住建筑以毡房为主,因蒙古牧民居多,故称蒙古包,游牧民族均可使用(新疆北部等)。

2.客观条件是要逐水草而居,流动性生活方式,便于搬运。小型蒙古包为单层圆形。大型的可以双层圆形,周围一圈作为通道。蒙古包内部用柳条或钢支架做骨架,外部覆盖以毛毡或帆布,冬夏两季,冬季厚夏季薄,顶部天窗可以打开,采光,通风,及炊烟均能满足。

3.建筑风格是满足流动性,便于搬运,如朵朵白云,夕阳下袅袅炊烟。

4.人文性格,热情好客。因草原上人烟稀少,难得团聚及相邻而居。造就开朗,豪爽,性格感性外露。

四、陕甘宁青西北地区

1.气候条件:西北风凛冽,多风沙,寒冷。古代民族繁杂,盗贼猖狂。当地沿袭一种井式建筑。

2.矩形地块,四周盖房围合起来,中间是中庭。在一个方向处开外出大门。封闭性很强,整体像密闭堡垒。内侧周围一圈走廊与各房间相连,各房间内侧走廊处设门窗,外侧少设或不设窗户。布局单层居多,也可两层,经内部楼梯至二层。

3.就地取材,墙体材质多用土坯或夯土墙,屋身低矮,屋面坡度平缓,甚至土质平屋面。土墙有效防寒,土质平屋面有效防晒及防寒。西北地区雨水稀少,无雨水冲刷之虞。

4.封闭井式格局,防风,防砂,聚暖。晚上大门关闭,内部自成安乐体系。同时通向顶层的楼梯便于一致对外,在古代防御盗贼出没。中庭可露天或封闭,露天便于采光,封闭便于采暖。现代多以透明玻璃瓦做成天窗格式采光透气防雨。中庭是活动空间,可运动,可晾晒,可集会。

5.建筑风格单栋封闭,群栋布局独立平阔。恶劣的自然条件及古代战乱,造就人文性格,粗犷,野性。

五、藏传佛教等地区(西藏,青海湟中,内蒙部分地区)

1.房屋依山而建,随山坡起伏,随势建造。外墙体毛石或石木砌筑,下边宽上边窄,向上收缩,内坡仍为垂直。墙体开窗甚少,窗户多竖窗,开成梯形,外墙抹出黑色窗套。内有楼梯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称碉房。

2.碉房具有坚实厚重、结构严密、外形楼角整齐,端庄稳固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3.宫庙建筑建造在山上,山前层层叠起的漫长的石梯,巨大的外墙收分,建筑物立面由下向上逐渐变小,所表现出的韵律感,及单纯而丰富的色彩,都渲染建筑的浪漫性格。

4.建筑风格古朴端庄粗犷,形体吻合音乐的韵律及浪漫;对应藏区民风淳朴粗犷,泰然自得,自由天成。

六、黄土高原地区(陕北,延安,山西,豫西部分地区)

1.黄土高原周围区域,黄土厚密,土质为立土,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窑洞式民居是当地古老的居住方式。因为它有就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然存在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寒冷少雨的黄土地区,仍是最适宜为人民习用的民居形式。

2.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靠崖窑、天平院、锢窑。靠崖窑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顶式横穴,可单孔,可多孔,还可结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天平院又称地坑院。即在平地上向下挖30-50米见方,深6-8米的地坑,坑底平整,使之周围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结合而成的民居。在一个方向的角部或中部,斜开坡道涵洞通往地面。外部地势低时可直接开水平涵洞通往外界。天平院村落形成“抬头不见村落,鸡犬之声相闻”的奇观。此式窑洞多流行于河南巩县、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按发券方式建造的独立窑洞,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以晒晾粮食,多通行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

3.窑洞式民居朴实无华,民风质朴敦厚。古道热肠。安居乐善。

七、中原地区(河南,陕西,山西等)

1.中原民居四合院,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

2.比北京,东北民居造型,没有串胡味,京味,粗犷味。越往北,四合院民居单体造型更简单,朴实,檐口短。装饰少,色彩单一,靠建筑群体布局对称恢宏来体现而非单体建筑的精雕细琢。中原地区民居砖雕细致复杂,寓意吉祥。

3.比南方民居造型,没有了轻巧感觉。南方色彩更绚丽,屋脊弯曲,屋檐纤细飞挑,体现是轻巧翼然感觉。非中原与北方地区质朴厚重感。

4.中原民风也使然,对南方是北方人,对东北是南方人,南北融合,性格居中。

八、西南地区(贵州桐梓,云南,缅甸,重庆,丰都,四川等)干阑式民居及吊脚楼

1.干阑式民居是竹木结构,一根根木桩高高撑起,下部架空。住在高悬地面之上的地方,一来多风凉爽,吹散蚊虫。二来防潮,三来防止野兽虫蛇盗窃。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平坎少,地形复杂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优越。

2.架空的支柱构成地面一层,多为堆放杂物,农具,无维护结构,或四周围以简易的栅栏作为畜圈及杂用。架空上面为二层,二层中间为堂屋,竹席铺地,席地而坐,是日常起居、迎亲宴客、婚丧节日聚会之处。堂屋有宽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晒台。围绕堂屋四周分隔出卧室,板壁或编席为维护屏障,局部挑廊或吊楼构成卧室,风格别样。外观上以低垂的檐部及陡峭的歇山屋顶为特色。屋顶材质以茅草居多(就地取材)。

3.这类民居规模不大,非成排集聚,一般三至五间,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村寨中皆建造一座多檐的高耸的大型竹楼,作为全村人活动的场所。村村各异,争奇斗巧,是一项宝贵的建筑遗产。

4.干阑式样建筑在藏族碉房,福建永定土楼也有体现,地面一层农具,饲养牛羊。二层起居。材质已经因地制宜采用了砖木或石木结构。

5.干阑建筑演化为吊脚楼:在川渝地区,山地多平地少,道路沿半山坡游走,一边山沟一边山坡,道路的山沟侧沿街门面房屋,面山背水建木石结构的吊脚楼,是干阑式建筑的演化形式。其沿街为门面生意,进深后侧挑廊开窗面江。远眺江水草木,宁静而豁然。

6.吊脚楼的现代式样奇观:重庆朝天门码头远望长江南岸,一栋栋百米高混凝土高楼沿江陈设,基础为多根混凝土桩,参差不一的深深嵌固在江边岩石中,桩体上部3-10米罗露外面,让人看的胆战心惊。高楼南侧临小区绿化平地及道路,小区电梯入口,日常活动,出行均在高楼南侧。这也是吊脚式当下表现了(结构计算受力安全前提下)。

7.干阑是建筑及吊脚楼,建筑风格非北风的敦厚,是南方傣乡或川渝地区的轻巧秀气,人文性格也透露出南方的灵秀水韵。

九、东南地区(徽派,南京以南,闽浙一带)

1.江西景德镇,婺源,浮梁县衙等,白墙黛瓦,一副恬淡的山水泼墨。

2.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屋顶坡度陡峻。

3.屋脊微沉,檐口起翘,翼角高挑。到了福建,檐口翼角比上海等地起挑高度更大,飞檐细翘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惊鸿。

4.雕梁画栋,精致彩绘。

5.建筑风格秀丽轻巧,俊美婉转。南方人文性格也使然,才子佳人多南方。“南方才子北方的将”,看来是与气候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祖国由北向南,建筑色调演变,北方荒漠居多,色调红色,暖色居多,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热烈。南方白色蓝色的演变,与潮湿炎热气候有关,蓝白显得清新,凉爽,洁净。

综述,一个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气候,社会人文环境,就地取材,等均由关联,潜移默化影响了当的地人文性格。反过来潜移默化又影响了民居风格。

参考文献:

[1]根据多年出差地域观察,及对民居人文的热爱,经网络遴选,梳理,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