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以苏州本色美术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解读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以苏州本色美术馆为例

陆文蕙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苏州市215000

摘要:在城市面貌愈发千篇一律的今天,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紧密结合本土建筑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的角度入手,以苏州的本色美术馆为例,对其本土化设计进行评述,为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本土;城市;苏州

1当代城市与本土建筑

1.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从物质角度来说,城市需要满足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需求,从精神角度来说,城市应该使其居民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城市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向最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形态靠拢,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对城市的研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住房的商品化以及大量外资的引进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但在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大拆大建、历史文化保护缺失等许多的问题。

1.2本土建筑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同一地区的建筑会呈现出相似的面貌,在其中生活的居民接受并认可了这种形式并将其传承发展,进而形成了地区特有的风格,并渗透至本土精神层面。本土的概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物质角度来说,本土主要体现在地理、气候、材料等方面;从精神角度来说,本土则包含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

在本土建筑的概念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2.1本土概念的时间性

本土文化是在长时期的发展中慢慢沉淀而成的,本土概念的发展就是传统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所蕴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背景下的本土概念自然也会产生变化。本土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必须基于当代语境。

1.2.2本土概念的空间性

首先,随着时代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缩短了地域间的距离,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也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沟通频繁的地区,人们认同并接纳了对方的思想文化,相互学习更先进的技术,长此以往,地区间的界线渐渐变得模糊,本土的所包含的空间便得到了扩展。

其次,站在不同的角度,本土所包含的空间范围也并不相同。从省的角度出发,江苏的每一座城市都可以单独作为本土的单位;从江南地区的角度,江苏省可整体作为一个本土单元;从全国,长三角地区或许就在同一个本土范围之内;而在西方人眼中,或许亚洲文化、东方文化通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1.2.3本土概念的整体性

本土建筑是立足于地区物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那么本土所指的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是一定存在差别的。就本土所指的地区本身来看,其中包含的建筑必然具有相似的特征与相同的文化内涵。在本土的区域范围内,本土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具体到建筑层面,则应注重建筑与场地、周围环境、原有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1.3城市与本土建筑的关系

本土概念应该综合场地、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从城市角度来谈论本土性,比解读单体建筑更有价值。城市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改造的对象,它记录着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蕴含着多重的文化意义,本土性的精神内涵便来源于此。

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本土建筑。首先是自然层面,本土建筑是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本土建筑应该是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因素并加以利用的结果;其次是人文层面,本土建筑是否能够体现足够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否能使本地人产生精神上的亲切也是评判建筑本土性的重要标准;最后是城市层面,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评判建筑可以更整体、更全面的解读建筑的本土性。

2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评述——本色美术馆

2.1苏州本土性分析

2.1.1自然地理方面

区位方面,“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气候方面,“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势方面,“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2.1.2人文历史方面

苏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4000余年以前,后经发展,由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立苏州城。如今苏州的位置仍大体保持在春秋时的原位之上,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丰沛的水土带来富饶的生活,苏州人更为追求精神的满足,形成了崇尚文化的传统。苏州是培养文人墨客的沃土,余秋雨将苏州称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

2.1.3城市建设方面

苏州城市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水陆棋盘的格局,城中有“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水路运输非常发达。传统的苏州民居多依水而建,并通过叠石假山等方式满足对“依山傍水”的追求。建筑方面,通常体量较为轻盈,白墙黑瓦,素净典雅。材料方面,多选择太湖石、花岗石等本地石材,和苏州郊外细泥烧制的砖瓦。

2.2本色美术馆概况

本色美术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基地南侧与西侧以河为边界,建筑依场地形状而建,占地面积约13亩。建筑整体造型方正简洁,体快感较强,造型基本依据功能生成。外部材质选择老砖、混凝土、黑色金属边框的玻璃,素雅大方。室内恰当的布置了门厅、展厅、剧场、休息空间、办公区域、工作室、商店、餐饮等多种功能,功能划分较为明确,建筑内的空间效果十分丰富,结合室内装修与气氛营造,空间品质较高。建筑中引入了很多水与植物的元素,室内外景观的连续性很强。

2.3本色美术馆评述

本色美术馆充分尊重苏州地域文脉,努力和建筑周围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斥资1.9亿收购200万块老砖、搬运老徽式木门楼、古戏台都是馆长为地域性做出的努力。

2.3.1建筑与时代

本色美术馆在三层空间内成功布置了多种使用空间,功能分区明确,展厅剧场餐饮等开放区域布置在一层二层,个人工作室、画室等空间的私密性较强,也保证安静的环境。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过渡相对自然,空间的指向性较强。建筑入口不大,但对面整面墙都采用了透明材质,从安徽搬运的木门楼十分抢眼。穿过木门楼左手边是剧场,由观众席背后左右两侧进入,入口空间相对昏暗,适合对观演前氛围的营造。

2.3.2建筑与城市

本色美术馆所在的区域多为工厂、市场或仓库,虽然建筑邻水并注重亲水空间的设计,但小河本身的治理仍是问题。本色美术馆建筑整体与周围的厂房体量基本一致,并顺应地块形状与河流走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不大。材质与色彩虽与北侧工业区区别较大,但砖石材料与素雅色彩营造出的建筑气质与东南侧的传统民居并无二致。

2.3.3物质层面的继承

从物质层面来说,本土主要体现在地理、气候、材料等方面。本色美术馆中的老砖来自干将路两侧拆除的老建筑,建筑内部的木门楼和戏台是在安徽即将被拆毁的建筑。

2.3.4精神方面的延续

本色美术馆南侧分为两个体块,其中是一片狭长的水景,水底放置石头和井台,使人联想到苏州的水巷。建筑没有依照苏州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设置天井,但室内几处光影效果神似阳光穿过天井撒向室内。馆内的戏台是传统样式,戏台下方还布置了一片水面,但对面观众席现代而舒适,坐在柔软厚实的垫子上听一曲评弹十分惬意。美术馆内多处空间均使人愿意慢下脚步细细品味,景观营造也颇具趣味,结合室内布置的大量座位,参观者可以在馆内随意的漫步,不时坐下休息,感受诗意的空间,品一杯茶,甚至抚琴或者习字,这样慢节奏的生活正是苏州文人所向往的。

3结语

在中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借鉴优秀本土建筑的创作思想与实践经验,积极思考在当代背景下本土建筑的发展方向,思考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建筑领域探索传承的时代表达。

参考文献

[1]李蕾.建筑与城市的本土观[D].同济大学,2006.

[2]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同济大学,2006.

[3]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