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钢动力厂设备维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柳钢动力厂设备维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何文唐建

(柳钢动力厂)

摘要:分析了柳钢动力厂设备维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对策。

关键词:设备维修;问题不足;解决对策

1前言

随着柳钢的跨越式发展,动力厂承担着集团和股份公司电、煤气、水、蒸汽和压缩空气等能源介质安全保供和利用余能发电,因此全厂所辖设备及系统也愈趋复杂及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当前在钢铁行业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动力厂各专业设备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对支持公司降成本保生存意义尤为重要和关键。

近期来受到传统维修观念、维修体制和维修方法的束缚,需要进一步对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2.1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动力厂全厂630名全民职工中只有工程技术人员28人,负责供电、供煤气、供气、供水、水处理、热能发电、通讯等专业,占总人数的4.44%,远低于一般工矿企业8~10%的比例,而制造业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则在20%以上。

全厂工程技术人员中从事检修工作的仅有9人,技术人员配备长期不足会造成设备管理工作缺乏从设备选型、过程管理和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现有技术力量仅能应付日常故障抢修工作,而且检修技术人员中本科毕业只有4人,与动力厂设备的重要地位极不相匹配,不具备长期保持设备良好稳定运行的人力资源结构基础,满足不了公司高水平安全保供的实际需求。

2.2制度和绩效激励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操作人员只管使用设备,维修人员只管设备维修,生产管理人员只负责设备的运转等,员工与员工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对车间领导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存在“重生产,轻设备”和“重抢修,轻维护”的管理意识和现象。

全厂职工收入分配基本按岗位计发,没有配套良好的激励政策,具体干多干少对收入影响很小,影响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薪金分配存在激励力度不足的问题,职工担心会的越多干的越多,事实上存在听话、能干的职工经常被安排更多的任务,要求多干,而且很多情况下是加班加点工作,这样觉悟好的职工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技术钻研,技能不足的职工又没有动力去提高自身的技能。激励政策不到位造成职工在设备维修技术钻研、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且自觉学习提高自身技能愿望不强,造成动力厂整体设备管理水平多年来难以提高。

2.3设备维修欠规范

计划性维修管理缺失,日常检修工作基本是设备出现了隐患或故障才安排检修人员处理,而且没有设备维护标准和设备检修作业标准,基本上是靠检修人员的自身经验或技能开展检修工作。因技术人员缺乏和没有规范作业意识,现场技术人员的主要作用是开工作票和领着检修作业人员一起干活,绝大部分检修都没有编制检修作业方案或作业指导书,严重妨碍了知识和经验传承,不利于稳定和提高检修作业质量,更不利于培养新的技术人员和检修人员。投入生产的各专业设备系统因多年来得不到基本的维护保养,各系统设备性能均日趋劣化,故障逐步增多。

2.4设备检修效率低

设备检修作业因没有技术文件作支撑,检修工作分析不够深入,检修前准备工作难以充分做好,加上人员技能结构不太合理和没有发挥专业专长互助,局限于专业的分块管理,检修人员少数综合技能较好以外,大部分不能独立开展工作,检修质量一般不高,反复检修的情况常有发生,或者检修结束后设备投用时间远达不到预期使用的目标,设备检修效率低,人员较为疲惫,耽误集团公司生产和影响保供。

设备维修按职能分成高压电气、电气仪表、机械钳工、焊工、管工、电讯维修组等,这种对维修工人进行专业化分工,在解决各自领域的问题时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对于现代日趋复杂的设备来说,这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先进制造设备的维修管理要求。

2.5设备外委检修多

技术稍微复杂、高温高压设施、汽轮机大中修等基本要外委给相关专业维修队伍,没有足够相应的检修人员和技术力量来解决这些日常设备维修问题,加上设备各系统历年来欠维修积累下来的故障检修,外委费用多年来居高不下,且占总维修费用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2013年外委费用813.84万元,占总维修费的41.42%;2014年外委费用942.57万元,占总维修费的47.3%;2015年外委费用1649.98万元,占总维修费的57.13%。

2.6检查考核管理不严

较大一部分管理人员结果意识淡薄,实际情况与制度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满足于只要做了事情就可以,认为“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工作纪律松散。另外,部分干部和职工责任担当意识不强,一有问题总找借口、找理由推脱应承担的责任,管理科室的检查及管理考核怕得罪人,习惯倾向于蜻蜓点水,且考核流于形式和做“老好人”,管理工作偏松偏软,管理效能较低,员工没有紧迫感,各项设备管理工作措施难以完整落地执行。

3措施对策

3.1转变设备维修管理理念

培养设备操作人员的维修技能,支撑“操检合一”的设备运行管理模式,使得操作人员也是设备的保养人员,生产线既是生产活动主体也是维修活动的主体,同时加强维修费用考核管理,提高员工注重保养设备意识。

3.2加大绩效考核管理

在设备管理专业责任之中针对设备维修费、备件采购费、故障时间、设备甲级维护率等管理指标进行分解到车间开展专项考核管理,并且在员工月度薪金中划出一块与设备管理绩效进行关联考核,出台相应考核管理文件,以此加强全厂设备管理绩效的考核力度,使得设备好坏直接与岗位薪金收入挂钩,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设备运行状态,降低设备故障时间。

3.3完善岗位责任制

按专业将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组成生产维修团队,检修工的岗位职责侧重在设备的检修和专业维保,操作岗位的人员侧重操作和日常维保,配合检修工作的开展,将操作和维保有机统一,在各工种工作标准中对“操检合一”作出要求和进行职能完善,杜绝操作与维保独立分开的错误做法。

3.4规范设备维保

3.4.1制订维修计划

根据历年来设备故障情况,对设备进行分类维修管理和对维修工作进行结构化分析,根据设备特点和重要性,确定采用事后维修、预防维修、状态维修的对象。对全厂安全保供重点区域的设备(高压供配电设备、空压机机组、煤气柜、煤压机等)和效益高的发电机组及锅炉建立计划预防维修制度,即制订设备年度、月度维修计划,并按计划抓好实施管理。

3.4.2应用信息化技术

完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设备的档案管理、维修决策管理等。通过对设备机械、电气等特点以及设备的历史故障规律和检修经验,建立设备信息系统:制订月度维修管理和应用在线检测技术,提高对设备状态的维护水平。

3.4.3编制作业文件

发挥现有技术人员的力量,对大型设备(汽轮机、气柜、空压机、变压器)和关键设备(给水泵、煤气风机、高压阀门)等分类编制维修作业文件,指导检修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弥补技术人员的短缺,稳定和提高设备检修、维护质量。

3.5实施全员设备管理

在全厂推行全员设备管理(TPM)开展,编制活动管理文件,指导工作的开展,目标是形成员工的工作模式,目的是提高设备的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设备运行费用。重点是“岗位十字作业法”和小组自主改善活动的实施,定期评选出“TPM活动之星”、“卓越点检员”,以及组织按评分标准对各车间上报的自主改善项目进行评定奖励,极大激活岗位员工对设备维保的工作热情。

4结语

通过上述管理措施的落实,设备运行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出色地发挥了动力厂核心职能,严格履行了动力厂的核心职责,满足了柳钢集团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安全保供需要,在恶劣的钢铁行业市场环境下,对公司的经营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