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万学荣

(佳木斯职业学院)

摘要:高校不仅需要从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日益复杂化,在各类社会事件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压力提升,大学生具备的社会实践经验相对比较少,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在走出校园之后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给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时,应当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法

肝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临床效果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一系列的恶性事件之后,不少高校都开设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课堂,从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来全面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可以凭借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来面临生活、工作与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在落实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时,需要使融合多种心理学理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必须注重使学生形成发展性心理,现分析应用积极心理学辅助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情况。

1积极心理学的实际内涵

积极心理学可以在当前的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教师需要通过实验方法与心理测量手段来对学生存在的积极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包括力量、善端以及美德等,同时将这些积极性的心理因素当做研究对象,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心理现象,使学生也可以激发自己内心潜藏的积极与善良的品格。

构建了积极心理学的系统之后,教师必须借由开发化的方式去欣赏与挖掘学生存有的动机、潜力与心理机能,重视对积极人格的考察,具体可考察的品格元素包括美德、感受力、乐观以及毅力等。教师还要将一些人际交往的注意要点与技巧告知学生,帮助学生在心理学的教学课堂之中形获取更加积极化的情感体验;从主观视角来研究积极体验,分别从幸福以及理想等层面来丰富积极生活,培养学生的乐观态度与幸福感;最后还要注重群体层面的教育工作,塑造和谐与美好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与社会公德心。

2积极心理学的现实价值

传统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行为失调、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过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心理问题能力的研究,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人格培养、心理发展等。从根本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品质与心理素质,因为积极的心理品质本身就有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只要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可以避免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积极心理学就主张将每个学生都作为研究对象,用积极、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3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3.1设定教育目标

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分层次来确认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完成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在初期阶段中,需要先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消除;在中期阶段,需要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在心理教育的最后阶段,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心理系统。三个层面的教育目标主要具有矫正性、预防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在帮助部分学生矫正心理障碍之后,还要消除大学生现阶段存有的困惑;鼓励学生,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持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

3.2确定教育内容

教师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设置教育内容时,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以情感体验、情绪调节以及人格特质为切入点,全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别设置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丰富心理教育的教学形式,首先可以展开直观化的显性课程,让学生观看心理教育相关的情景剧、电影以及读本,让学生接受情绪调节、挫折与交往等方面的教育;隐性课程的开设难度比较高,教师需要通过间接化的方式,来给学生带去正面的影响,具体形式包括积极阳光的校园文化、家庭教养以及教师示范等。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的心理特点不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保持差异性。

3.3形成科学的教育方法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将团体活动训练和个别化认知辅导结合起来,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放松训练、心理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训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心理享受、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对消极事件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卑、胆怯、孤独、内向等心理问题,为此,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积极暗示,暗示是人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送信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心理,积极暗示能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产生战胜挫折的勇气,教学中能让学生在讲台上大声介绍自己的优点,让学生大声说“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等。二是学会沟通,沟通是用特定的方式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等,并形成思想共识、达成某种协议,积极沟通能减少误会、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学可以进行礼貌用语、表达请求、委婉拒绝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此外,教师应针对职业生涯、大学生恋爱、网络依赖等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介绍心理学知识,开设网上心理论坛、心理课堂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痛苦、放松的感觉,合理宣泄生活中的烦恼、压力、沮丧等不良情绪,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应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实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此,应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社区,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现实。

4结束语

负责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注意当代大学生存在共性心理问题以及学生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内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展开心理教育的唯一目的,心理教师还必须形成发展性的教育理念,从心理方面来对大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之下使形成和谐轻松氛围,使学生可以形成更多积极化的情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不会轻易陷入情感困境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媛.(2017).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赢未来(13),0002-0002.

[2]梁银雄.(2017).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究.学园(25).

[3]商莉.(2017).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好家长(6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