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血常规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刘杨

内蒙古包头市第八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40)

【摘要】:目的:对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应用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所收治的体检儿童20例,并将其划分到对照组,同时选取疑似感染儿童80例,平均划分到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各组患儿均为40例,对以上三组患儿实施血常规检查,并对比其白细胞含量。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细菌感染组白细胞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白细胞含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白细胞含量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能够对小儿细菌感染进行及时发现和治疗,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价值

血常规属于医院比较常见的检验项目,通过这项检查,有助于医生明确患者体内包细胞分类和数量,以此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借鉴,降低误诊率。与此同时,血常规检查也是医院儿科疾病、急性感染以及发热等的重要诊断方式,同时也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重要检测方法。小儿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两种主要类型,临床上,由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因此也会直接增加临床诊断难度。为了提升疾病诊断的阳性率,节约诊断时间,本文主要对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应用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所收治的体检儿童20例,并将其划分到对照组,同时选取疑似感染儿童80例,平均划分到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各组患儿均为40例,对以上三组患儿实施血常规检查,并对比其白细胞含量。在100例研究对象中,包括男性患儿58例,女性患儿42例,年龄6个月~11岁,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血常规检验,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负压抗凝的方式,对患儿静脉血进行采取,约2mL,再将血液样本充分混合之后开始测定血常规,并对对照组、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患儿白细胞分类和数量进行分析。

1.3评价标准

对三组患者的白细胞含量进行对比。结果相关国际标准,将儿童白细胞正常值设定为5109/L~12103/L间,通过白细胞的分类和技术,能够实现对炎症指标的有效反应。临床上,感染以及非感染因素所导致的疾病,都有可能会导致人体白细胞数量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对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对疾病感染类型进行掌握,同时还能对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确保患儿身体健康,提升其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PSS21.0进行参数处理,在经“t”和“X2”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细菌感染组白细胞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白细胞含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白细胞含量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如下表:

3.讨论

血常规在临床诊断中十分常见,通过这项检查的开展,能够明确了解患者体内的白细胞分类和数量,从而为临床治疗以及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降低误诊率。在医院儿科中,小儿感染尤为常见,一般包括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两种类型,但是,由于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因此也会直接增加临床诊断难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病毒分离和细菌培养两种方式来进行,但整个过程操作繁琐,耗时较长,且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对检验结果的精准性造成影响,延误治疗。

小儿细菌感染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道感染、肠胃感染等,从而直接对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造成影响。细菌感染的并发症比较严重,必须要进行及时诊断,以免延误治疗。在临床中,通过血常规检验,有助于及时的排除感染,同时还能对患者体内包细胞分类和数量进行明确,另外,还能大幅度缩短诊断时间,以提升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主要是选取体检儿童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到对照组,同时选取疑似感染儿童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感染形式的不同,平均划分到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各组患儿均为40例,对以上三组患儿实施血常规检查,并对比其白细胞含量。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细菌感染组白细胞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白细胞含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白细胞含量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小儿感染治疗工作中,通过血常规检验,可实现对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有效区分,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精准性提供保障。与此同时,通过血常规检验,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因此建议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慧敏.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应用于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45(21):2905-2906.

[2]周志强,于金凤.C-反应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及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7):349-351.

[3]张联合,李娜,李长彬.探讨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的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4:574-658.

[4]解海珍.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2):842-83.

[5]赵艳丽.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2):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