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价值

/ 1

MR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价值

李晓辉

(山东省威海市威海卫人民医院山东威海264200)【摘要】目的:探讨MR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83例该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所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技术检查,以手术及病理诊断为标准,观察MR技术检查对于患者术前T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MR技术检查诊断结果于T1~2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68%、92.19%、87.95%;T3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9%、86.86%、89.16%;T4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89%、100.00%、96.39%。结论:MR技术对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均较高,诊断结果接近于手术及病理学诊断结果,具较高准确性,可为直肠癌的临床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前术后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分期诊断;直肠癌;CT技术;MR技术;符合率【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5-0278-02引言直肠癌属于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临床发病率不断上升,高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60~70岁阶段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目前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措施,数据显示,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高达30%,术前对肿瘤临床分期进行准确诊断对治疗极为关键,直肠癌分期包括T1~2、T3、T4、N-、N+、M0和M1,每个分期均具有各期的病理表现和症状。MR和CT检查均是目前临床对直肠癌诊断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均具有无创性等优势,而MR检查可多方位成像,对软组织有较高分辨力。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83例该院所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临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便、便秘、腹痛等症状,与临床直肠癌TNM分期标准相符,知晓该案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无法耐受MR技术检查及手术禁忌证患者。其中男57例,女26例;年龄36~72岁,平均(59.3±9.2)岁;TNM分期:T1~2期19例,T3期37例,T4期27例。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MR技术检查:①展开检查工作前2d,嘱咐患者控制日常进食量,并以少渣型食品作首选。检查前1d,用药硫酸镁(100mL,口服,50%),并且予以饮水(剂量:1500~2000mL)。此外,检查日,晨起后嘱咐患者避免饮水、避免进食,并以生理盐水对其展开灌肠工作。②MR设备参数设置如下。层厚:3.0mm;矩阵:264×208;TE值:100.0ms;TR值:2400~3200ms;翻转角度:90°。③以专用高压注射器给予患者静注用药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标准:0.1mmol/kg;给药速度:每秒2.0mL),展开MR扫查。④行仰卧体位,选择足位进模式,定位机体病变组织后,以此为中心,对其冠状面以及横断面展开扫查,其中横断面施予T1WI扫查以及T2WI扫查,而冠状面则予以T1WI扫查。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以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统计MR技术检查对于各分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MR技术检查诊断结果依直肠壁各层受侵犯程度进行评价。T分期标准:T1~2期:病变段肠壁外脂肪有明显间隙,行增强扫描肠壁外缘光滑,无外突结节影向;T3期:病变段肠管周边脂肪间隙现小斑片影、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低信号,行增强扫描外壁边缘不光滑、呈不规则状态或有外突结节;T4期:病变段肠管与周边脏器脂肪无间隙,行增强扫描发现两者间无清晰界限。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统一录入专用Excel表中,选用SPSS22.0型软件展开统计工作,42例直肠癌病例检出结果、分期结果及其淋巴结组织检出结果等都以(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经MR技术检查,对83例直肠癌患者的T分期诊断结果见表1。以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MR技术检查诊断结果于T1~2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68%(14/19)、92.19%(59/64)、87.95%(73/83);T3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9%(34/37)、86.86%(40/46)、89.16%(74/83);T4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89%(24/27)、100.00%(56/56)、96.39%(80/83)。表1MR技术检查诊断T分期[n(%)]3讨论直肠癌本身为发生于人们消化道系统中的疾病类型,在肿瘤疾病中属恶性类型,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诊、疗难度均大,临床多将手术疗法视作首选,但是在展开手术前,需明确机体疾病分期,才可制定专业性手术疗法,所以需重视术前分期诊断工作,并且对其诊断技术充分改进,从而实现对机体分期情况的明确辨别。现临床诊断直肠癌术前分期多依靠CT检查、MR技术等,传统CT检查主利用螺施CT扫描仪进行操作,主扫描横断面,分辨率较高,可清楚地显示肠腔内的实质性肿块、肠壁局限性增厚及不对称等病症,但对于黏膜层、浆膜层及肌层的诊断准确性较差,在直肠癌的术前T分期诊断应用当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MR技术逐步引入临床诊断与治疗当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MR技术可行T1W1和T2W1扫描,其信号较强,可实现病灶的多方位成像,具较高分辩率,尤其适用于软组织扫描诊断。将MR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患者当中,还可清晰地显示环绕于直肠系膜脂肪周边的直肠系膜筋膜的信号环,可更加准确地显示直肠黏膜层及肌层结构,以对病灶周边环境进行准确判断,为后期手术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此外,MR技术还可很好地显示肿瘤、直肠周边脂肪和器官。正常而言,肌层的T2W1信号为低信号环,若肌层受到侵犯,该信号则会中断或显示不完整,若肿瘤已侵犯至直肠周边脂肪,则会使得直肠外壁轮廓发生变化,呈现出不规则形态,经MR扫描可见不均匀信号,依此可判断癌肿已浸润至浆膜层。相比于临床使用较为频繁的CT扫描,MR技术扫描更具优势。综上所述,MR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价值较高,在各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推荐临床应用。参考文献[1]陈天亮.MR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6.[2]邢培华.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应用MR成像的诊断意义[J].浙江创伤外科,2016,21(5).

相关关键词

分期诊断 直肠癌 CT技术 MR技术 符合率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5-0278-02 引言 直肠癌属于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临床发病率不断上升,高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60~70岁阶段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目前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措施,数据显示,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高达30%,术前对肿瘤临床分期进行准确诊断对治疗极为关键,直肠癌分期包括T1~2 T3 T4 N- N+ M0和M1,每个分期均具有各期的病理表现和症状。MR和CT检查均是目前临床对直肠癌诊断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均具有无创性等优势,而MR检查可多方位成像,对软组织有较高分辨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3例该院所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临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便 便秘 腹痛等症状,与临床直肠癌TNM分期标准相符,知晓该案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无法耐受MR技术检查及手术禁忌证患者。其中男57例,女26例 年龄36~72岁,平均(59.3± 9.2)岁 TNM分期T1~2期19例,T3期37例,T4期27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MR技术检查①展开检查工作前2d,嘱咐患者控制日常进食量,并以少渣型食品作首选。检查前1d,用药硫酸镁(100mL,口服,50%),并且予以饮水(剂量1500~2000mL)。此外,检查日,晨起后嘱咐患者避免饮水 避免进食,并以生理盐水对其展开灌肠工作。②MR设备参数设置如下。层厚3.0mm 矩阵264× 208 TE值100.0ms TR值2400~3200ms 翻转角度90° 。③以专用高压注射器给予患者静注用药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标准0.1mmol/kg 给药速度每秒2.0mL),展开MR扫查。④行仰卧体位,选择足位进模式,定位机体病变组织后,以此为中心,对其冠状面以及横断面展开扫查,其中横断面施予T1WI扫查以及T2WI扫查,而冠状面则予以T1WI扫查。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以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统计MR技术检查对于各分期诊断的灵敏度 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MR技术检查诊断结果依直肠壁各层受侵犯程度进行评价。T分期标准T1~2期病变段肠壁外脂肪有明显间隙,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