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加味治疗特发性水肿4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1

五苓散加味治疗特发性水肿40例

姜文虎

姜文虎

(浙江省江山市上余镇卫生院324100)

【关键词】特发性水肿五苓散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345-02

特发性水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水肿性疾病,多见于更年期妇女,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亦可见于老年男性,用西药利尿剂水肿可减轻或消失,但停药后易复发。笔者自2010年以来,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门诊患者。女性患者35例,男性患者5例;年龄31~40岁5例,41~50岁30例,51岁以上5例。主要症状为双下肢反复浮肿,经现代医学检查,排除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其中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者31例,伴有晨起眼睑浮肿者15例,少寐多梦、情绪不稳定者18例,性欲淡漠者14例。

2治疗方法

基本方由五苓散加味而成:方用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各12g,制苍术、炒白术各15g,黄芪25g,木香10g,猪苓15g,泽泻5g,肉桂5g,菟丝子20g,补骨脂10g,益母草、红花各8g。晨起眼睑浮肿甚者加麻黄、防风;失眠、情绪不稳者加淮小麦、远志、生龙骨;腰酸肢冷、性欲淡漠者加仙茅、仙灵脾。每日1剂,水煎2次服,5剂为1疗程。

3治疗结果

上述40例患者经用五苓散加味治疗1~4个疗程后,其中29例痊愈(浮肿全部消退,随访3个月未复发,余症消失);9例显效(浮肿基本消退,偶尔间断性发作,程度较轻,余症减轻);2例无效(浮肿如常或加重)。

4典型病例

祝某,女性,44岁。2013年5月23日初诊。诉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半月,加重2日,伴有面色苍白、虚浮,神疲乏力,胃纳欠佳,腰酸肢冷。舌体稍胖大,苔薄白,脉沉细。血、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诊断为特发性水肿。证属阴水,脾肾虚衰,水湿外溢,治拟温肾、健脾利水。药用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各12g,制苍术、炒白术各15g,黄芪25g,木香10g,猪苓15g,泽泻5g,肉桂6g,菟丝子20g,补骨脂10g,益母草、红花各8g,仙灵脾20g。服5剂后复诊,下肢浮肿已明显消退,面浮、神疲乏力、腰酸肢冷等症好转,自诉精神焕发,效不更方,再进5剂,诸证悉瘥。后又予5剂以巩固。停药后3月随访,水肿未现。

5体会

特发性水肿以下肢浮肿为主证,且排除任何器质性疾病,仍属中医内科水肿范畴,临床上多见脾肾不足之证候,是因肾气虚衰,阳不化气,中阳不振,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水邪泛滥所致,病当属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兼攻伐水。且参照水肿的治疗:1.上下异治、2.阴阳分治、3.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⑴。故拟本方治疗。方用肉桂、菟丝子、补骨脂温补肾阳,温煦下焦,蒸腾化水;黄芪、制苍术、炒白术健脾补气,气足而推水运;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泽泻化湿利水,木香行气,气行则水行,益母草、红花活血利水。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补伐各半,且据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故而用辄取效。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