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医院门诊患者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浅谈社区医院门诊患者心理护理

祝卫东

祝卫东(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青年路医院830002)

【关键词】社区门诊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313-01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西方整体护理模式的引入,重视患者心理需求与心理护理成为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护理变革,这变革在我国护理学界开始蓬勃兴起。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医院对患者及健康人群健康理念的建立、健康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门诊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医院的窗口。要做好门诊的护理工作,就应当掌握门诊的心理特点,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以适应“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

1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1.1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单位,是防病治病的前哨阵地,也是患者检查、治疗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部门。社区门诊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病种与病情复杂,且患者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年龄、性别、职业及受教育程度都不同,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有差异,就造成了医患矛盾的高发。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门诊护士不但要掌握高超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发挥到门诊护理工作中,把握好患者的心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门诊护士应根据其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给患者以理解、尊重、同情关心。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提高门诊医护质量的最好体现。门诊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就必须学习现代心理治疗技术。

1.2门诊患者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对患者及家属可产生直接的影响,一名称职的门诊护士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技术操作水平,还要具备敏锐的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疏导患者的情绪,协调医患关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就诊环境。

1.3尽管医院设有鲜明就诊指示标牌,但一般病患者初来到医院,面对陌生的就诊环境感到困惑茫然,迫切希望护理人员能适时引导。因此,我们必须把患者的第一要求放在首位,患者一踏进社区医院大门,我们便主动前去分诊、导诊,指导病人挂号、就诊。

1.4一般来说,社区门诊患者对健康指导有较强的需求,医护人员要多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什么、如何服药等知识,进行保健咨询。这些既是医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疗效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常规指导、情感指导和随机指导,在医护人员、患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护、患、家属三方面都主动参与到诊疗疾病的全过程中去,从而最有效地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1.5大多数的患者刚进入患者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希望得到医生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期确诊断,了解到最佳治疗方案。针对患者心理变化不定,心境欠佳的特点,我们应当视患者为邻居,遇到问题,首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在门诊有时对个别病人的偏激行为,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也可能是病人的误解,但无论是对是错,在患者进一步提出多种需求之前,真诚的道歉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应当宽宏大量,善于宽容和接纳患者,一切从大局出发,注重医院的形象,尽管有时我们可能受到委屈,要善于从心理护理的角度去体谅、理解和忍让,要有坚强的自制力,不要与病人发生争执、冲突,致使病人心境更加不佳,矛盾升级,影响门诊的正常工作。

2讨论

2.1社区门诊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很大,门诊护士应根据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保证健康教育资料的多样性、趣味性、通俗性,满足社区门诊老年患者多的需求。

2.2护理人员应根据社区门诊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安慰、鼓励、支持、暗示、疏导,使患者面对现实,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患者在患病期间,感情敏感,依赖性比较强,希望得到周到、方便、快捷的诊治服务,门诊护士必须处处为患者着想,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关爱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善于发病患者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给予恰到好处的心理指导和护理,从而减轻患者的病痛,消除其烦恼。总之,门诊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患者心理特征及规律,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2.3护士要了解分析门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即患者想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把问题找准,做到心中有数,为超前服务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超前服务,让患者能够处处感受到门诊护理人员的温馨服务。把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工作中去,只有正确掌握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才能真正地做“质量好、服务好、医德好、患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