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转位手术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黄斑转位手术治疗分析

马艳波

马艳波(黑龙江省医院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黄斑转位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45例高度近视和黄斑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血管造影部分的实际面积和最小距离和角度患者。结果:黄斑部的实际面积经手术治疗,效果得到良好发展。结论:视网膜的转位方向是影响手术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同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术后的恶性发生。

【关键词】黄斑手术治疗视网膜

【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06-01

黄斑区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是临床上导致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可见于近视眼黄斑变性、血管样条纹等多种疾病,但最常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在美国45~64岁的人群中,ARMD是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位致盲性疾病,患病率为9%,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ARMD的患病率高达41%。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和其他致盲性眼病的控制,ARMD的重要性在我国也日益突出。60~69岁人群的患病率为7.77%。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ARMD的患病率则达15.33%。我院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黄斑转位患者45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黄斑转位患者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25~75岁,其中近视眼黄斑变性19例,血管样条纹13例,其他疾病13例。

1.2治疗方法:黄斑转位手术最重要的第一个步骤是成功的造成医源性视网膜脱离。而脉络膜与视网膜之间任何可能的粘连,如以往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历史或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都有可能使医源性视网膜脱离难以完成。因此,手术前详细检查黄斑区和周边视网膜是非常重要的。

1.2.1360°周边视网膜切开黄斑转位手术:经360°周边视网膜切开行黄斑转位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手术方法。为减少手术后PVR的发生率,尽可能彻底的玻璃体切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有晶状体的患者,一般需要做晶状体摘除以尽可能切除基底部玻璃体。晶状体摘除可以通过透明角膜切口,应用超声乳化来完成。在去除核心部玻璃体后,需作医源性玻璃体后脱离以完成彻底的后玻璃体切除。而后,在巩膜外压迫下尽可能彻底切除基底部和锯齿缘处的玻璃体。限局性黄斑转位术的手术方法与上述经360°视网膜切开方法所作的黄斑转位手术有所不同。在医源性视网膜脱离可经巩膜径路向视网膜下灌注或应用视网膜针向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液的方法来完成。造成视网膜脱离时需要降低灌注瓶高度,以维持相对较低的玻璃体腔内压力。向视网膜下缓慢注射平衡盐液,从而逐渐造成全视网膜脱离。在完成医源性全视网膜脱离之后,以少量重水固定后极部视网膜,经360°周边视网膜切开游离视网膜。视网膜针的注射部位一般选择在近锯齿缘处的视网膜周边部。

1.2.2限局性黄斑转位术:限局性黄斑转位术主要是通过巩膜缩短的方法使视网膜转位。其基本手术步骤包括在分离上直肌和外直肌之后,于颞上象限预置与角膜缘平行的巩膜板层褥式缝线;完成平坦部玻璃体切除;通过视网膜下注射造成黄斑区和颞侧周边视网膜脱离;收紧并结扎巩膜板层褥式缝线,从而使巩膜前后径缩短;做不完全液-气交换并关闭巩膜切口;手术完毕,让患者向术眼一侧侧卧约5分钟,后保持严格的头高位24小时,利用视网膜下液体的重力和玻璃体腔内气体的压力作用,使黄斑区视网膜向颞下象限新的RPE位点复位,多余的视网膜将在黄斑区下方形成皱褶;手术后4~6天做荧光造影检查,并激光光凝原黄斑区(术后已成为黄斑外区)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2.结果

我院45例患者黄斑局部和黄斑转位等其他部位经手术治疗,效果得到良好发展,可以再进一步接受治疗。其中手术成功率88.5%,有11.5%患者出现其他疾病接受更近一步治疗。

3.讨论

黄斑转位术是为黄斑区神经视网膜仍有功能的患者设计的。因此,必须在黄斑区神经视网膜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之前进行手术。对于病程长久的ARMD患者,由于神经视网膜已形成不可逆性损伤,并不能通过黄斑转位手术获得视力增进。与此相类似,神经视网膜萎缩的患者也不能从这一手术中获益。黄斑转位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手术,其术中并发症包括:手术中出血、视网膜撕裂、脱离后的视网膜嵌顿于巩膜切口、无法完成医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皱褶等。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虹膜红变、出血、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复发、黄斑前膜、黄斑囊样水肿、以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等,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因PVR所导致的视网膜脱离。黄斑转位手术的早期结果表明,ARMD患者因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所导致的近期视力丧失,在黄斑转位手术后.部分患者可获得良好的中心视力。黄斑转位手术是目前所知惟一可使ARMD患者获得视力增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5.

[2]王林农.斜视和弱视处理指南.海洋出版社,1999:114.

[3]赫雨时.斜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