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ROS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4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ROS的构建

李亚娟张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K9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23-03

摘要:游憩机会图谱(RecreationalOpportunitySpectrum,ROS)是对一地的旅游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的一种规划工具,又是一个游憩资源规划管理框架,强调为某个特定的游憩体验(提供某一游憩机会)去管理某游憩环境,最终实现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的目标。本文从ROS的理论研究出发,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特点探讨ROS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构建,并以神农架景区为例构建ROS。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ROS;游憩机会

前言

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立,强化了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了湖北省构建两型社会“两圈一带”策略两个圈的协同发展。但是大量游客的到来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造成消极影响,必须以有效管理作为条件。游憩机会谱(ROS)是被认为最有效的资源和游憩管理方法之一,它为包含提供高质量的游憩体验、多样的游憩机会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考虑的游憩资源多重目标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途径。

一、ROS理论的概述

游憩机会谱理论(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为解决美国西部大面积公共土地上的游憩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而设计的,后来逐渐被应用于其他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区域中。这个过程中,ROS理论的指标、游憩机会等级分区以及制图方法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完善。

(一)ROS理论的概念。

RogerN.Clark和GeorgeH在所著书中将“人们选择一个偏好的游憩环境,去参加某项活动得到期望的游憩体验”的可能视为一个“游憩机会,ROS是一个游憩资源规划管理框架,强调为某个特定的游憩体验(提供某一游憩机会)去管理某游憩环境,最终实现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的目标[1]。

在1982年的ROS使用指南(ROSUsersGuide)一书中,认为游憩机会是指“游客得到一个真正的选择机会选择在其偏好的环境中,参与偏好的活动,以实现其期望得到的满意体验。”游憩机会谱即人们必须意识到有这些将游憩机会谱定义为为了方便管理,将该区域提供的活动,场景以及可能的体验机会按照一定的序列或者图谱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图谱就被称为游憩机会图谱。该图谱从可达性、非游憩资源的使用、现场管理、社会影响、游客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可接受的干预水平等6个方面对旅游地进行评价,以确定最为合适的游憩方式和产品类型[2]。

(二)ROS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家林业局综合游憩活动、环境和体验确定了原始(Primitive)、半原始无机动车(Semi-PrimitiveNon-motorized)、半原始有机动车

(Semi-PrimitiveMotorized)、通路的自然区域(RoadedNatural)、乡村(Rural)、城市(Urban/Developed)6个游憩机会序列。每一种机会类型都是通过“可进入性”、“其他非游憩使用”、“场地管理”、“游客相互作用”、“可接受的旅游冲击”

及“游客可接受的管理”6个指标来确定[3]。

1996年ButlerR.和StephenBoyd在ROS和TOS理论基础上合作建立了ECOS理论[4]。根据生态旅游的影响因子将生态旅游分为专家型、中间型和普适型3个等级,其中生态旅游的影响因子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因子。其中一级因子分为可进入性与其它资源相关活动,提供的吸引力,现存基础设施,社会干扰,知识和技巧水平,旅游者影响的接受程度7个大项。二级因子如进入分为难度,进入系统和交通工具的形式三个子系统。三级因子指二级因子进入系统分为交通,市场区域和信息渠道三个三级因子。

2006年黄向,保继刚提出“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理论,利用该理论辨别分析各种生态型旅游资源开发高等级生态旅游(highclassecotourism,HCET)、中等级生态旅游(Moderateclassecotourism,MCET)、低等级生态旅游(lowclassecotourism,LCET)和大众自然旅游(massnature-basedtourism,MNT)产品的机会。这四类产品之间没有完全明确的界限,从HCET到MNT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趋势,HCET是最严格生态旅游的轴端,而MNT是最不严格生态旅游的轴端。影响因子可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可根据目的地的不同特点进行延伸或者修改,其中一级因子一般包括资源、与社会的联系、管理因素、对可持续性的要求、可参与性和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5]。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况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位状况。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圈内包括恩施,十堰,宜昌,襄樊、荆门、荆州、随州和神农架林区,共12.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该区域北连河南省,西接陕西省和重庆市,南临湖南省,东接武汉市城市圈,这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构想。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自然资源状况。

鄂西圈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四分之三以上,鄂西地区森林面积占全省71.5%,全省的大部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全省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80%分布在鄂西;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之一。圈内可开发水能资源占全省的90%以上,水库总库容4320878万立方米,占湖北省水库总容量的74.5%。

鄂西圈以神农架、武当山、明显陵为代表,是重要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地;圈内以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为优势和特色,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自西向东生态流的上游,拥有湖北三分之二以上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对维护湖北及鄂东沿江平原生态安全起着主导作用。如图二所示,按照生态空间格局,将鄂西圈分为两脉(汉江和长江)、三叶(秦巴山地东部、桐柏—大洪山区和武陵山区北翼)、十六生态功能区、四十五节点。

图一鄂西圈生态空间格局图

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CECOS的构建

CECOS理论将影响因子分为“资源”、“与社会的联系”、“管理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对可持续性的要求”和“可参与性”六个。

1)资源。在资源方面,主要是资源的原始性和资源的游憩价值两个方面。

2)与社会的联系。这个一级因子与社会影响和资源的原始性是息息相关的,较低的社会联系说明了社会影响较小,资源的原始性较高。

3)管理因素。管理是实现严格生态旅游理念的最重要的因素,即各旅游形式对管理的要求。

4)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该一级因子分为两个二级因子,别是影响的强度和影响的普遍性。影响的强度是对环境影响作用于某点的忍受阈值,如践踏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分为可恢复影响、倒伏、稀少和消失四个程度,HCE只接受可恢复影响这种强度,而MNT能接受消失这种强度。影响的普遍性即对环境影响范围的忍受阈值,如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范围的影响可以分为小、中和大三个程度,HCET只接受小范围的程度,而MNT可以接受大范围的程度。

5)对可持续性的要求。可持续性分为增加的可持续性、稳定的可持续性和降低的可持续性三种情况。可持续性决定于自然资源这个存量的变化该存量受到增加和减少两个流量的影响。比如大众自然旅游的开发形式在某些方面会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即使进行生态补偿亦无法恢复,因此是降低的可持续性。

6)可参与性。可参与性体现的是游客的发挥主动性的程度,越高等级的生态旅游产品具有越高的参与性,大众自然旅游这种观光型产品基本没有可参与性[5]。

基于CECOS理论,分别从“资源”、“与社会的联系”、“管理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对可持续性的要求”和“可参与性”六个一级因子并结合区域下垫面和行政区划,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采用“三线法”将该区域细分为四个生态旅游区。

1、大众生态旅游区(MNT):主要包括鄂西圈45个县级以上城镇或者林区的中心城区以及鄂西圈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该区域旅游资源稀少,依托少数独特的自然资源,交通便利,与社会联系密切,属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节点区。该区域可为游客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参观旅游,会议旅游,但是生态旅游的可参与性差,

2、低级生态旅游区(LCET):主要包括鄂西圈内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以及比较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和集镇等。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比较便利,与社会联系紧密,可参与性强,但是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一般。在该区域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农家乐旅游。

3、中级生态旅游区(MCET):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水源地的二级保护区、中度水土流失区、农田保护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该区域可进入性差,但是空气质量良好,资源独特,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差。该区域可为游客提供康乐旅游、探险旅游、黑色旅游等等。

4、高级生态旅游区(HCET):各类保护区的实验区核心区、集中式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该区域可进入性最差,管理严格,资源极其独特,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极差。该区域可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探险旅游、教育旅游等专项旅游。

四以神农架为例构建ROS

神农架位于湖北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依房县、竹山且近武当。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神农架既是一个风景区,又是一个行政区。神农架林区面积3250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盖率为68.5%。神农架山脉是从秦巴山脉东端起,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地貌具有山川交错、脊岭连绵、高低悬殊的特征。境内最高海拔3105.4米,最低海拔398米,随海拔增高,依次迭现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多种气候类型。在区内形成了立体景观带。

(一)神农架林区旅游资源现状。

1自然景观旅游产品

神农奇峰,神农异石,神农飞瀑,神农秀水,神农晨曦,神农晚霞,神农云海,神农洞穴,神农古木,神农倩桥,神农风情,神农冬景,神农秋色,神农古道。

2自然资源类

珍稀动物,植物宝库,神奇草药,白化动物,野人之谜,土特产品。

3人文景观及社会文化资源旅游产品

神农文化,汉民族史诗《黑暗传》,古风犹存的文化遗迹,阳日湾古刹--净莲寺,九冲河佛踪--天观庙,地史变迁的痕迹----化石山,古建筑艺术的残存--石刻与木雕,南方丝绸之路--川鄂古盐道,劳动妇女的创作--民间刺绣,神农架民歌赏析,古老的艺术之花--堂戏。

4民俗风情

婚俗:有“求婚”、“认亲”、“拜年”、“择期”、“哭嫁”、“迎亲”、“启程”、“宴亲”、“夺床”、“省亲”十个过程。反映了土家人丰富的感情和思想观念。

丧俗:打丧鼓和唱丧鼓歌,是神农架丧俗的主要特色。土家人认为人死亡是很自然的事,用不着伤心,丧事被当作一件喜事来办的,所以也有“白喜事”之称。

食俗:神农架食俗中以酒俗最为繁多,往往令客人酒足饭饱,尽兴而归。有“门杯”、“赶麻雀”、“还杯”、“转杯”、“下楼梯”、“跳杯”、“敬杯”、“斟杯”等规矩,反映了神农架山民的好客与豪爽。

劳动习俗:作为一种田歌形式,薅草锣鼓是神农架田间劳作的主要娱乐之一。“早晨来时雾沉沉,只听锣鼓未见人,双手拨开云和雾,满山都是种田人”这首民间歌谣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劳动场面。

5民间故事、民间传说

香溪源的传说,炎帝神农进山来,茶叶,青苔,骨碎补,猴毛七,“姜”的得名,青丝发、云雾草、老龙衣,炎帝赐剑斩恶龙,头顶一颗珠

6风味小吃

香菇炖土鸡,岩耳炖土鸡,懒豆腐,腊肉,泡菜,野菜系列,苞谷酒

7主要景点

林海石城,动植物标本馆,风景垭,古犀牛洞,箭竹林,神农架风景区,千年古杉,木鱼景区,了望塔,天生桥景区,高峡平湖,龙潭野考站,老君山,香溪源,金猴岭原始森林,板壁岩,神农顶。

(二)神农架ROS构建。

1ROS影响因子的确定。

根据神农架自然地理和现有的旅游资源特点,将资源、可进入性、可参与性、管理因素和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作为神农架林区ROS构建的一级影响因子。

1)资源:在资源方面,主要是资源的原始性和资源的游憩价值两个方面。

2)管理因素:管理是实现严格生态旅游理念的最重要的因素,即各旅游形式对管理的要求。

3)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指该景区的资源环境从时间、空间上可以接受对环境影响多大范围的程度。

4)可参与性。可参与性体现的是游客的发挥主动性的程度,越高等级的生态旅游产品具有越高的参与性,大众自然旅游这种观光型产品基本没有可参与性。

5)可进入性:指到达该区域的交通,通信是否便利。

2ROS游憩机会类型的确定。

根据神农架现有的资源特点以及不同影响因子,将该景区分为三大游憩机会类型。

1)大众型生态旅游区:即图二所示的东部观光度假旅游区,包括洞儿沟、送郎山、红岩岭原始森林、百花动物活动区、摩天岭秦岭冷杉原始森林、龙子洞瀑布等主要景区。该区域地势相对平缓,可进入性极好,可参与性一般,所需管理要求一般,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强,这个区域为游客提供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

2)豪华型生态旅游区:即图二所示的西北部猎奇探胜旅游区,包括红坪画廊、燕子洞、山宝洞、百草坪、铁炉沟米心水青冈原始森林、野人馆等主要景区。该区域多为山地,可进入性差,可参与性强,所需管理要求强,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差,该区为游客提供高等级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服务。

3)专家型生态旅游区:即图二所示的南部考察探险旅游区,包括巴山冷杉原始森林、红日湾瀑布、石人穿缝瀑布、古老植物园、老君山、金猴岭、神农顶、木鱼瀑布等主要景区。该区域可进入性极差,许多地方未被开发,呈原始状态,所需管理要求极强,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极差,一些地区被国家列为禁止开发区,不得有游客入内。该区域为游客提供超高级的原始探险和科学考察旅游活动和机会。

图二神农架生态旅游区划分

参考文献:

[1]RogerN.ClarkandGeorgeH.Stankey.The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AFrameworkforPlanning,Management,andResearch[R].USA:USDAPacificNorthwestForestandRangeExperimentStation,1979.

[2]UnitedStatesDepartmentofAgriculture.ROSUsersGuide[R].1982.

[3]LeonJ.BuistandThomasA.Hoots.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ApproachToResourcePlanning[J].JournalofForestry,1982,(2):84-86.

[4]ButlerRichard,BoydStephen.Managingecotourism:anopportunityspectrumapproach[J].TourismManagement,1996,17(8):557-566.

[5]黄向,保继刚.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的构建[J].地理科学:2006,10:62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