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历史街区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历史街区保护

袁中伟1游少萍2

1新干县建筑设计院331300;2杭州蓝城瑞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310030

摘要:历史街区是能完整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历史街区不仅仅是若干古建筑的聚合,而且是若干要素组成的人文环境。本文通过对历史街区的研究,来探究如何尊重和保护自己往昔的文明轨迹和风土遗产,并使其融入建筑文化演变和城乡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历史街区;城市传统风貌;建筑文化演变

1历史街区的概念和意义

历史街区是指城市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完整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历史街区不仅仅是若干古建筑的聚合,而且是若干要素组成的人文环境。这些要素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二是历史遗存,主要是指历史建筑,也包括桥梁、河道、堤坝、遗址、古树等。三是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装饰特征、绿化特征、道路铺装等。四是文化内涵,即非物质遗存,主要包括名人、名事、名街、名店等。

历史街区保留有真实的历史遗存,表现着历史风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历史街区作为旧城的历史遗存,是城市历史进程的产物,反映城市特色和传统。它的保护与更新是对城市传统风貌最直接的保护和继承。

2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状况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有着灿烂的建筑成就。现今也遗留了一部分具有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历史街区,它是文化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民族文化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几十年来,很多具有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历史街区并没有得到重视,有些被完全拆除了,有些处理不当变得面目全非,使得大量的历史街区在建设中被无情破坏,或被遗忘在社会的某个角落,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改革开放以前,存在着大量的对历史街区的破坏。其实梁思成早在建国初就提出过不少以改造再利用促进城市建设与建筑保护的积极设想,不过他的众多积极设想都未能实现。改革开放以后,历史街区慢慢的得到重视,许多城市对历史街区进行了修复和重建。到了90年代,我国的历史街区再利用有所进展。一方面表现为各地兴起了老商业街区的整治热潮,上海的南京东路与武汉的江汉路就是这种实践的典型。那些老商业街往往被整治为了热潮涌动的步行街,沿街的大量建筑遗产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改建。二是“阁楼”浪潮的兴起。苏州河沿岸地区,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杭州的杭印路等都成为阁楼聚集的区域。三是将传统的住宅区改为时尚的商业中心,如上海的“新天地”,南京已改建完成的“南京1912”。

3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历史街区的保护成了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个经常引起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我们的历史城市和历史街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如何对待历史,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国在城市历史街区中采取的保护方法有两种相互对应的类型。一种是保持原有街区的原貌,按照建筑的原貌进行修复,这种方法维持了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及建筑的结构、材料和形式。另一种是保持历史“风貌”的方法,注重“神似”而非“形似”。这为建筑师根据历史史实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这种做法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重庆瓷器口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保留古镇风貌的街道。重庆瓷器口得到了重视和保护,磁器口原有的线形街道空间和宜人的空间尺度得到保留,新建建筑保持了原有的建筑轮廓线,和山体巧妙融合。滨水景观保存了山地滨水区原有的自然景观形态。一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破损严重的建筑古迹贯承历史文脉,体现历史风貌,做到修复如旧。特色民居则维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将室内更新使之更适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外部根据原有建筑利用同样质地、样式、形状的新构件,来替换已损坏的建筑构件,并让替换物保持本色,在色彩上与老构件形成适度反差。不仅加强了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延长了建筑寿命,而且还保留了民居的历史真实性。还保留了原有的民风、民俗,地方特色小吃,茶楼,临江观景等各种休闲活动充满了老街的各个角落。

这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保护较好的实例,它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多方面考虑,为当地居民或旅游者创造一个既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又具有城市滨水区原有的历史文脉特色的新型环境。

上海的“新天地”里弄改造是保留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的代表性实例,通过“街—弄堂”的传统道路结构形式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传统的围合空间格局。对上海石库门老里弄住宅进行了旧城改造,保留并整修了老石库门的外墙,内部结构重新浇筑,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拆除了一部分破旧住宅,同时插入了一些新的以玻璃和钢为主体结构的建筑,新旧建筑在对比中交融。它保留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全面更新,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新建建筑则有机地融入保护区的环境之中,与保留建筑“共生”。然而新天地篡改了原有的建筑文化内涵,它由一个平民的象征转换成了一个奢华的商业中心,其中包括各种高档的画廊、礼品店、咖啡馆、酒吧和餐馆。这是建筑语汇在视觉和功能上的双重反讽:用香港富人的消费天堂,反讽了上海贫民窟的悲惨历史。几乎所有在“新天地”里行走的上海普通人的心情都是和游客截然不同的。越过那些青砖甬道、石板路面和紧闭的黑色大门,记忆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篡改。

这个历史街区通过改造将原先平凡的居住性空间转变成了繁华热闹的商业空间。从城市更新的角度看,这种变化很自然,应为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但从街区保护的角度看,这种变化改变了历史的真实性,尽管街区或建筑的格局和物质形态仍然保留,但这种历史街区是以与原来完全不同的面貌表现出来的。

苏州“桐芳巷”以“再现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的思想规划设计,除保留一栋质量较好的老建筑外,其余均拆除新建。道路系统在街巷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打通,保留原有“街—巷—弄”的传统街区格局;新建建筑和小区空间结构从风格和尺度上尽量接近苏州传统,使整个小区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成功地继承了苏州城市的传统特色。然而桐芳巷小区大都采用了独立和半独立式小住宅。价格昂贵,使普通市民担负不起。

4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思考

历史可以更迭,但不能再造。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又不能抛弃文化与传统,否则我们将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

历史街区的特色风貌是城市文化特征的反映,保护传统,延续历史是历史街区更新永恒的主题。历史街区并非都只是受保护的历史标本或遗骸,也并非只是标识形式、风格的躯壳,更加有意义的是,建造和持续使用中所曾经发生的事件、风习及其与建筑相互作用所留下的记忆,即它的历史和文化。历史街区中充满着复杂多变的生活,充满着民间传说和文化,而人们需要的正是城市历史街区中所一贯蕴含着的那种历史氛围,并依托这种历史氛围创造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所以,将历史融入时代(在合理的利用中延续其生命)是历史街区保护的好方法。这样历史价值才能够在现代生活中体现出来,成为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物质传媒。

任何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都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往昔的文明轨迹和风土遗产,并使其融入建筑文化演变和城乡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专集《建筑师》[J],2005,(03):115.

[2]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C],2008,(06):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