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残余风险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临床输血残余风险的思考

张胤

张胤

(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300110)

【关键词】输血;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003-02

随着我国安全输血质量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输血医学水平的提高,输血风险逐步降低,但尚无法杜绝,潜在的输血风险仍旧存在,最主要的因素包括输血相关疾病和不良反应[1],这对输血患者会造成更大的危害[2],因此针对存在的输血风险,各临床医院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障输血的安全性,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也避免了医院的信誉受损。

1.输血的风险因素

1.1输血不良反应

在输血时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原发性疾病所无法解释的新体征、症状。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迟发反应和即发反应,根据发生因素可分为非免疫性反应和免疫性反应[3],因免疫介导而引发的急性输血反应有:过敏性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荨麻疹等症状;免疫介导迟发型输血反应有:输血相关移植抗宿主病、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非免疫介导急性输血反应有:循环超负荷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菌污染引发发热反应、气栓、体温下降;非免疫介导迟发型性输血反应有:长期输血引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栓性静脉炎[4]。

1.2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

输血相关疾病在临床上也倍受关注,成为输血工作者的研究焦点[5]。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在输血过程中有献血者传播给受血者,使后者被感染,从而传播了疾病,寄生虫,细菌,病毒等都可能在这些病原微生物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①传播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得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输血,随着输血次数、输血量增加,危险性也就会增大。②输血后病毒性肝炎,也就是因输血导致的肝炎,发生率较高,一般随输血次数、输血量增加而增高,以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为主。③寄生虫、原虫疾病。感染疟原虫可导致疟原虫携带状态,且无症状,将此类血液输入后会造成输血后疟疾,丝虫、弓形体等寄生虫也可能导致受血者被感染。④输血后巨细胞病毒。该病毒会严重威胁器官移植者、体重过轻的新生儿、孕妇和免疫缺陷者的生命安全,有较高死亡率。⑤嗜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可经血液传播,但在我国传播率较低,主要以日本、欧美地区为主。⑥其他疾病。西尼罗河病毒、SARS病毒、TTV病毒等都属于最近几年新发现的会因输血而传播的病毒[6]。

1.3血液检测技术与项目的局限性

目前由于“窗口期”使感染者无法被及时检出,且免疫系统对部分病毒不能识别与排异,另外检测项目的局限性、个体差异、病毒潜伏期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出现漏检现象。同时,由于各种方法因素的影响,还可能会产生假阳性的结果[7]。

1.4输血免疫学副作用

肿瘤患者输血可能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术后复发率。个别血型系统也会发生免疫不良反应。

1.5临床输血指征过宽

我国存在输“人情血”、“营养血”的现象输血指征过宽,有许多不必要的输血[8]。

2.出现差错的原因

2.1血型不正确

患者的血型和输血的血型不同是比较多见的一种输血误差,配血人员的疏忽导致了患者接受检查时的血型错误或者是输血流程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血型不正确,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危险,导致患者凝血、休克、衰竭等严重症状,危机患者生命。

2.2输入被污染的血液

血液被污染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血液从采集到最终的使用每个过程都有可能会造成血液的污染。血液及血制品的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①供血者献血时即有细菌感染,表现为无症状菌血症;②对供血者静脉采血时,因消毒不严,其皮肤表面的细菌经针刺进入血液;③其它原因,如血袋破裂或血袋内长菌,血液分离制备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规程。冰冻血液制品在水浴融化时出现细小渗漏等,均可导致细菌污染血液。由于血小板保存于室温条件下,适宜于细菌繁殖,因此血小板的污染更为多见[9]。

2.3操作不当

为患者进行输血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因为没有将冷冻的血液进行加温,导致了患者出现低体温症状或者是因为没有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补充,引起代谢紊乱症状等不良反应。

3.安全输血的对策与实施

3.1献血者的筛选

我国有许多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都能通过输血传播,导致受血者患肝癌、肝硬化等,另外还有艾滋病病毒。所以医院、血站、组织应更多的接纳无偿献血者,提高血液质量。

3.2严格血液检测

对血液严格筛选:按照有关标准严格初检与复检血液,统一试验,操作时分别由不同人员和试剂完成,合格血液贴防伪标签,定期评价实验室质量,加大力度投入设备仪器,微机管理献血人员,达到自动化检测。

3.3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监管体制,规范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是有效控制经血传播疾病,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10]。输血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医生应该对其进行判断,选择最佳的输血适应证。最好是以血液制品和血液成分作为输血内容[11]。输血前要对患者的病史以及过敏史进行询问,患者如果存在其他疾病,应先使用洗涤红细胞,防止输血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输血过程中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应该及时停止输血[12]。

3.4完善血站的管理制度

血站是采集血液的关键部门,需要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完善卫生监督工作保障措施,提升血液安全性,保障血液的采集工作顺利进行,避免传播疾病的风险;无偿献血者需要接受严格的筛选,进行常规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根据血站的质量管理条例和规范来执行采集工作,提升采集检验水平,将不合格的血液检测出来,避免临床使用的血液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患者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输血安全已经上升为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保证血液质量及输血安全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相关的医务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各医院也需要做出改革,使输血安全与血液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衣志杰.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3,36(4):404-405.

[2]王亚,李颢,张晓举,等.614例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15(4):78-79.

[3]苑瑞琴.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2):175-176.

[4]金薇.探析降低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应对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2月第9卷第4期.

[5]董海伟.输血差错及其应对措施[J].临床医学,2013,33(8):112-113.

[6]周建丽,瞿亚红.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4(5):278-279.

[7]侯俊杰,张长山.2013年10月患者输血前传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

[8]杨斌.输血风险与安全输血对策思考[J].大家健康,2015年1月第9卷第2期.

[9]曾惠琼,曾德理.安全输血的防范和保障措施[J].经验交流,2014年第2期.

[10]姜拥华,潘维平,曹鹏远,张云龙.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监管存在的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07—6131(2014)01—0096—04.

[11]周建玺,杜涓,郭祥萍,等.门诊检验标本采集不当导致结果误差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533-534.

[12]邓丽丽,刘雪君.输血安全护理单的临床应用体会[J].全科护理,2011,9(10):869-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