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狂犬病患者的护理

李艳

李艳(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院1546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1-0345-02

【摘要】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以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为特征。病死率几乎达100%。

【关键词】狂犬病护理

本病病原为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形似子弹,大小约75mm×180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外绕以核堡白衣壳,表面有脂蛋白包膜。病毒含5种主要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和膜蛋白(M)。其中G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狂犬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它还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对抗狂犬病毒攻击。N蛋白可激发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用于临床诊断。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例,男1例,女3例,年龄14~57岁。狗咬伤4例,均有明确狗咬伤史。潜伏期最短5d,最长8年零2个月。手指咬伤1例,乳房咬伤1例,足部咬伤1例,大腿咬伤1例。2例浅表伤,2例深度伤。4例伤后伤口未作任何处理,均未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或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因畏寒,出汗4d,恶心呕吐2d就诊1例,因左下肢疼痛、尿频、尿急3d就诊1例,因双下肢间断抽搐伴过度换气1d因就诊1例,因左上肢疼痛、麻木、瘙痒3d就诊1例。

1.2伤口处理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狂犬病发病率。伤后应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不可与肥皂水合用)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去血污。冲洗后用70%酒精擦洗或浓碘酒涂拭。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若咬伤部位为头、颈部或严重咬伤者还需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在伤口及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免疫血清试验阳性应进行脱敏注射)。此外,尚需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1.3预防接种

1.3.1主动免疫被犬、猫或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者,或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吮舐、抓伤、擦伤皮肤或粘膜者均应接种疫苗,做暴露后预防接种。对高危人群如兽医、从事狂犬病病毒的实验研究人员和动物管理人员,应做暴露前预防接种。目前我国常用的是地鼠肾细胞疫苗,此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强、安全可靠等优点。

(1)暴露后预防:全程5针,在30日内注完,按程序分别在0、3、7、14、30日各注射一针(2ml)。严重咬伤者疫苗可加用,全程10针,即当日至第6日每日一针,后分别于14、30、90日再各注射一针。

(2)暴露前预防:共接种3次,于0、7、21日各注射一针(2ml),2~3年加强注射一次。

1.3.2被动免疫被动免疫制剂有抗狂犬病血清与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人抗狂犬病球免疫蛋白为佳。遇有创伤严重或创伤发生在头面、手、颈等处。咬人动物又确有狂犬病可能时,应立即注射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剂量为20lU/kg,或用抗狂犬病血清,剂量为40lU/kg。均以一半剂量做伤口处浸润注射,另一半剂量肌肉注射。

2主要护理措施

2.1接触隔离,病人住单人房间。

2.2病情观察①生命体征;②恐水、恐风表现及变化;③抽搐部位及发作次数;④麻痹期应密切观察呼吸衰竭与循环衰竭的进展,及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⑤记录出入量。

2.3休息应卧床休息。狂躁病人应注意安全,必要时给予约束。

2.4饮食应给予鼻饲高热量流质饮食,如插鼻饲管有困难,插管前可在病人咽部涂可卡因溶液。必要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5症状护理

2.5.1减少肌肉痉挛的措施: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暗淡,避免风、光、声的刺激。避免水的刺激,不在病室内放盛水容器,不使病人闻及水声,不在病人面前提及“水”字,输液时注意将液体部分遮挡,操作过程勿使液体触及病人。各种检查、治疗与护理尽量集中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巧,以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2.5.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

2.5.3发生呼吸、循环衰竭时给以相应护理。

2.6心理护理对狂犬病人应倍加爱护与同情,因大多数病人(除后期昏迷者外)神志清醒,内心恐惧不安,恐水使病人更加痛苦,故对待病人应关心体贴、语言谨慎,做好治疗与专人护理,使病人有安全感,直至临终。

3健康教育

3.1向群众宣传狂犬病的危害并进行预防狂犬病的教育,管理好家犬,被犬咬伤后要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尤其要说明进行预防接种的重要意义,督促病人进行预防接种。

3.2向家属讲解狂犬病发展过程,恐水、怕风、兴奋、狂躁原因,嘱家属避免刺激病人,配合治疗及护理。

3.3本病缺乏特效疗法,病死率几乎达100%。

4讨论

4.1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传染源,家畜中以犬为主,其次为猫、猪、牛等。在发达国家,由于狂犬病已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狼、狐狸、食血蝙蝠等已成为主要传染源。一些貌似“健康”的犬的唾液中可带狂犬病毒,也可传播狂犬病。一般认为狂犬病人很少感染他人。

4.2传播途径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病兽咬伤随唾液进入人体内。唾液中的病毒也可经各种伤口,如抓伤、舔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体内。偶可通过剥病兽皮、进食被病毒污染的肉类及吸入蝙蝠洞穴中含病毒的气溶胶而发病。

4.3人群易感性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被病兽咬伤而未做预防接种者,发病率平均为15%~30%。若及时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后,发病率可降为0.15%。被狂犬咬伤后发病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被咬伤易发病;②创伤程度:伤口深而大者易发病;③衣着厚薄:衣着薄者易发病;④伤口局部处理情况:及时、彻底处理者不易发病;⑤有无及时进行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早者不易发病;⑥人体免疫情况:免疫机能低下者易发病。

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入侵处及其周围横纹肌细胞内缓慢繁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而后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呈向心性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再大量繁殖,继而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然后再从中枢神经沿周围神经呈离心性扩散.侵入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的病毒数量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从而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累可使唾液腺和汗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节、迷走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季胺化合物、碘酒、高锰酸钾、酒精、甲醛等灭活,加热100℃,2分钟可灭活。

狂犬病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尤以大脑的海马回、延髓、中脑和小脑等处为重。特征性病变为神经细胞浆中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为狂犬病病毒的集落,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德伟.狂犬病53事例调查报告[J].华南预防医学.1981年02期.

[2]王真行.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1年03期.

[3]张晶,苏意娟.狂犬病的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