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面肌瘫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面肌瘫痪

陈煦

陈煦(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450008)

作者简介:陈煦(1978.2-),女,研究生,硕士。从事中医临床,具有丰富临证经验,曾在在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摘要】面肌瘫痪多为“周围性面瘫”,严重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痛苦。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很多,大都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我们采用针刺与隔姜灸并用的刺激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在实践中发现针刺可以疏通面部经络,而配合隔姜灸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部组织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针刺与隔姜灸法并用可扶正祛邪、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此法治疗面瘫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无不良反应,为治疗面瘫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针刺;隔姜灸;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238-02

面肌瘫痪以发病一侧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表情肌瘫痪)为特征,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临证中所见的面肌瘫痪,多属于“周围性面瘫”,俗称“歪嘴风”、“吊线风”。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在我国每年约有数10万名患者,各种年龄均可发病,通常发生在一侧,也可见双侧同时发病,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容貌,面部表情肌丧失功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上的痛苦。近年来我们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础上,配合隔姜灸法以温通经络、祛除寒湿、扩张血管、改善面神经末稍血液与营养供应,对迅速消除面神经炎症起到了重要作用,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从2007年至2010年间,在我院门诊共收治面瘫患者36例,均按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内科学》教材[1]中的诊断依据,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均为单侧患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18岁;病程最长者5个月,最短者2天。

1.2诊断标准:按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2]确立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③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④肌电图可表现异常;⑤脑CT检查可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2治疗方法

2.1毫针刺法:根据全国统编教材《针灸学》[3]中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主穴取用患侧太阳、风池、翳风、颊车、地仓、颧髎、合谷、太冲。鼻唇沟平坦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目不能合、露睛流泪者配阳白、攒竹、丝竹空、阳白透鱼腰;面颊板滞配四白、巨髎;味觉减退者,配廉泉;耳后痛配完骨。以上穴位分为两组,每组主穴和配穴8~10个,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面部穴位用平刺或斜刺,余穴用直刺。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

2.2隔姜灸法:取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颧髎穴。将大块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薄片,用粗针点刺数个小孔,以便热力传导,把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炷,炷底直径0.8厘米,炷高1厘米,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马上取下,燃完后易炷再灸,每穴灸3壮。施灸后因皮肤毛孔开张,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促使汗孔闭合,以利恢复。灸后1个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东西,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针刺与隔姜灸法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10次为1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①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②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③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④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3.2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4]:①观察指标:额纹深浅、眼裂大小、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留残渣、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眼轮匝肌反射等10项指标。②计分标准:以上各项指标正常为0分;轻度异常(轻微不对称)为1分;中度异常(明显不对称)为2分;重度异常(患侧完全丧失功能)为3分。10项指标总共满分为30分。

3.3治疗结果:全部36例周围性面瘫运用针刺配合隔姜灸法,经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7例,占47.22%;显效8例,占22.22%;有效6例,占16.66%;无效5例,占13.88%;总有效率为86.1%。

4病案举例

麻某某,男,45岁。2010年月4月15日初诊。主诉右侧面部麻木,右口角歪斜6天。患者1周前与友人晚餐食海蟹火锅,饮酒过量而感受风邪,次日晨起即觉右侧面部麻木、活动不灵,右眼闭合无力,鼓腮漏气,右耳后完胀痛不适,咽干、口苦,在家休息5天,不见好转,前来我院就诊。查右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眉,右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向左侧歪斜,右口角下垂,舌前2/3味觉减退,右侧乳突部疼痛。经脑CT检查排除中枢性面瘫,诊断为“右侧周围性面瘫”。针刺太阳、风池、翳风、颊车、地仓、颧髎、水沟、承浆、迎香、阳白、攒竹及合谷、太冲穴,并在右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颧髎穴处施以艾炷隔姜灸3壮。第2天即感轻松,病情好转,坚持治疗10天后痊愈,随访无复发。

5运用体会

面肌瘫痪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因其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俗称“口眼歪斜”。祖国医学对面瘫认识较早《灵枢·经脉篇》:“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类证治裁》云:“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润筋脉也”。故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经脉空虚,而风、寒、湿邪乘虚侵及面部经脉,经气闭阻不通,肌肤筋脉失于濡养,导致筋肉弛缓,废而不用,进而出现口眼歪斜、目不能闭,面部滞板麻木的症状[5]。部分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还有许多患者如果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

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受到风寒的刺激,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茎乳突孔内组织发生炎性水肿压迫面神经,从而出现面部表情肌迟缓不收[6]。还与病毒感染有关[7],病毒侵及面神经从颅脑出口的乳突部位,导致该部位发生炎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迫损伤而瘫痪。研究证明,地仓在口轮匝肌中,布有面神经颊支;颊车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分支;下关、翳风两穴靠近乳突部,翳风穴深部又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之处。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多选用分属病区的经络穴位,针灸刺激以上诸穴,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部组织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8]。

新的研究发现隔姜灸具有近红外线辐射作用,且不直接刺激已损伤的面神经。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其散寒发表、调中开胃的功能尤其显著。生姜中含有姜辣素,挥发油中含有姜醇、姜烯等,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扩张血管,增进血液循环。用艾炷加温后,其作用可增强数倍,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通过姜、艾辛温药性及振奋阳气,通经逐寒,理气祛湿的功能作用于面部穴位易于穿透,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辐射,可以经腧穴传递到经络系统,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使面部气血通畅,经络、肌肉得以濡养,口眼歪斜得到纠正。

目前面瘫的治疗方法很多,而针刺与隔姜灸法并用治疗面瘫,可扶正祛邪,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因其取穴少、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无不良反应而易为患者所接受[9]。运用此法临床效果显著,为治疗面瘫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祖明.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刘国华,张明岛.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410-411

[3]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4]朱永志,于学平,孙远征,等.康为智能电针仪治疗面神经炎40例临床观察报告[J].中国针灸,2000;20(9);561

[5]王要军,王希水,王仁忠.高级临床医学[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6-38

[6]吴承玉.现代中医内科学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2-493

[7]TeradaK,NiizumaT,KosakaY,etal.Bilateralfacialnervepalsyassociatedwith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withareviewoftheliterature[J].ScandJInfectDis,2004,36(1):75-77

[8]正强,王卫刚.透穴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J].陕西中医杂志,2005,26(3):55

[9]曾进,王风云,张萍.针灸治疗面瘫16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80(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