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一梦

济宁医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摘要:在高校教育体系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多种社会思潮涌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角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式。本文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探索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角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Abstract:intheeducationsyste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occupiesthecorestatus,topromote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morallevelandcomprehensivequalityhastheveryvitalsignificance.WiththeriseoftheInternet,avarietyofsocialideologicaltrend,the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alsoputsforwardnewrequirementsandchallenges.Basedontheperspectiveof"humanisticcare"and"psychologicalcounseling"tocarryout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istheimportantdirectionofmoderneducationreform,andisalsoanimportantwaytopromote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morallevel.Inthispaper,basedo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practice,toexplorefromthe"humanisticcare"and"psychologicalcounseling"perspectiveoftheideologicalworkleveltheeffectivepath.

Keywords:collegestudent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umanisticcare;Psychologicalcounseling

根据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提升工作层次和工作水平,减小思想政治教育阻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路径,进而适应现代网络时代要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1]。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分析

从内容和性质来看,一般认为人文关怀观念起源于欧洲,从文艺复兴时候开始出现,强调对于个体的关注,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一种高度文明的体现。将人文关怀理念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调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与个性差异,而采取普适性的教育方式,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而在人文关怀教育理念指引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解放与个性发展,重在提升学生的自由与活力,进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总体提升。

心理疏导作为一个心理学词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可以及时化解大学生内心困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大学生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面对外部世界纷纷扰扰,大学生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提升综合心理健康水平,养成健康的人格[2]。从教学模式和内容来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满足现代教育目标。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效教育机制

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在高校教育体系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冲击和影响,各种言论在网络上不断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从高校教育体系内部来看,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没有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

(二)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缺乏教育针对性的问题。很多思想政治教师知识陈旧,不注重社会新变化,对社会新形势认识不足,所讲解的知识老旧,无法适应现代网络社会需求[3]。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不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对象,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缺乏有针对的心理疏导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日趋复杂化。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内心,课程讲授方式过于僵硬和枯燥,所提供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讲解的内容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档升级。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角下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减小大学生抵触情绪,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通过角色互换的路径与模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德育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4]。基于此,要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角入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学,通过“学教结合”的模式,践行“生本理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综合水平。

(二)创新思政教学内容,让教学更“接地气”

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学模式,要从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入手,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其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理论宣导,引起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思想与德育意识。教师要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定位,搭建现实生活与道德知识之间的有机桥梁,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最终构建和培养自身的道德意识,通过角色互换,进一步体会和感受道德引领与示范效应,提升自身积极提升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帮助大学生生早日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5]。

(三)构建平等语境,减小教学隔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构建平等话语模式,打造新型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权利义务,体会到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重要与价值,进而明确自身道德责任感,通过营造和谐、平等的班级氛围,可以建立更高效的师生对话机制,提升校园管理水平,引导学生从教师、家长、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采取“学教结合”模式,减小教学阻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教学,可以采取“学教结合”的模式,减小学生的阻力。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一味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要通过率先垂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自己学习,减小教学阻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充分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积极提升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帮助大学生早日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6]。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环节,针对大学生切实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决大学生切实存在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提升教学丰富性,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破解内心困惑,提升教学实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兼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抓住这两个关键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求有效的教育策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孙瑛辉.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维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60-163.

[2]张文静.基于人文关怀视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研讨[J].中外交流,2016(10):73.

[3]王丹.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J].才智,2015(28):35-35.

[4]王坚.基于人文角度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5(17):111-111,115.

[5]徐娟.人文关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8):89,91.

[6]林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着力点[J].新西部(下半月),2015(1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