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3

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王丽娜

王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将迎来又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优质旅游服务让更多中国人享受“诗和远方”是旅游业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对当地少数民族女性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对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民族旅游;少数民族;研究综述

经过改革开放后约40年的发展,中国正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对当地少数民族女性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我国民族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女性在旅游参与中的作用。

1.研究方法

为了对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研究现状进行了解,笔者使用中国知网(CNKI)学术搜索平台分别以“旅游”并含“女性”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有51篇文献。使用这两个词为篇名进行搜索,也只有323篇。把标准放宽到以主题进行搜索,则有974篇文献。并对这974篇文献逐篇甄选,最后共得到120余篇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相关文献(截止至2018年4月20日)。文献的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以及著作章节。又用“旅游”并含“妇女/女性”在期刊和篇名中勾选“CSSCI”进行高级搜索,有46篇文献,筛选后得到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北大核心期刊(CSSCI)相关文献24篇(截止至2018年4月20日)。通过文献筛选发现目前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的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欲以民族旅游作为出发点,讨论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近30年,在研究过程中理论视角和相关研究内容的发展和变化。

2.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

从学科性质角度来讲,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范围较广的学科。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的理论基础更为薄弱,可以说很多理论基本上都适用于旅游学领域的任何分支的研究。本文将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理论视角对以往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梳理。

2.1基于研究内容的理论视角

2.1.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西方女权运动。男女两性的差异首先是自然的和生理的,更是社会的和文化的,这就是所谓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sex)指的是与生俱有的,基于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的生物属性。社会性别(gender)则作为社会的构成,特指通过社会后天习得的,与性相关的一套规范期望和行为,特指男性/男性气质和女性/女性气质的观念和理想。若干世纪以来,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两性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差异是由生理决定的,女性的从属地位是由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因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可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认识两性的性别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性别角色是不同性别的个体被一定的社会文化规定了的、特定的行为模式,是社会期望的结果。分析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1.2资源理论

学者唐雪琼、朱竑和薛熙明在研究中发现,旅游发展后摩梭女性家庭权力的变迁是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中的权威和权力来源于夫妻双方占有资源的比较,权力的对比要看哪方占有雄厚的资源。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为解释家庭权利的主要理论¾资源理论。孙九霞,廖婧琳在《旅游参与对少数民族两性家庭分工的影响—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主》中以资源理论为框架,分析西江千户苗寨女性参与旅游后的家务变化。以回答影响家务分配的相关要素,及其通过怎样的相互作用,形塑了少数民族家庭当下的权利及性别关系。希尔(D.M.Heer)、萨菲利奥斯—罗斯柴尔德(Safilios-Rothschild)、奥斯默德(M.W.Osmond)等学者在资源理论基础上生发出修正性理论¾社会交换理论。

2.1.3文化再生理论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布迪厄(PierreBourdieu)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他后来的一系列论著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一书中(与让·克劳德·帕松合著,1990),他用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如何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出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被保持下来,即被再生产出来。文化通过不断的“再生产”推陈出新,以这样的进化方式不断演变,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的再生提供了现实舞台。在旅游过程中,当地的民族文化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展示来实现文化的“再生产”,从而使这种文化能够维持平衡、得以延续。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问题己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2.1.4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使用了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该理论指出利益相关者是一个群体,没有它的支持,组织将不复存在。弗瑞曼(freeman)认为一个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可以影响该组织的个人或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企业不仅仅要考虑所有者、员工、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利益需求,而且要将政府、社区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乃至非人类的因素如自然生态环境等纳入利益主体之中,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闵咏梅在研究中指出,少数民族妇女以及她们所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都是民族旅游开发价值链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贾巧云在文章中提到,研究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及其不同主体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与关系,对保证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的公平性、可持续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2基于研究方法的理论视角

2.2.1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Ajzen(1988,1991)提出的。是Ajzen和Fishbein(1975,1980)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的继承者,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罗文斌,钟诚等学者以湖南省女性村官为例,研究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开发女性村官参与行为意向影响框架,以282位湖南女性村官的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女性村官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

2.2.2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GroundedTheoryMethodology)是由社会学家巴尼·格莱瑟(Barney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Strauss)于1967年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韦欣仪,毛道维,钟会荟从扎根理论视阈,对贵州三都水族乡村旅游地板告村妇女生存感知因子进行探索性识别,构建生存感知模型,丰富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针对原住民研究的成果,并为完善旅游村寨综合治理政策提供参考。褚玉杰,赵振斌,张丽等学者认为,女性社会和家庭地位偏低,她们的处境多与一些非正式的、非意识到的、隐约的内容有关,这并不是实证研究所擅长的。因此,就需要在女性研究领域具有特殊价值的扎根理论发挥作用。考虑到传统乡村社区中有限的妇女精英及其研究、已有旅游研究中性别关注的不足和对妇女旅游精英及其角色的忽视而采用了扎根理论方法。且一般的描述方法也不能满足深入认识问题的需要。这种研究范式以不设定任何理论假设为前提,针对某一研究问题和具体现象,通过对搜集的大量相关原始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分层归纳,自下而上地建构理论,提炼出扎根于实际现象和实际资料的理论体系。

3.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本文基于国内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总结划分为4个部分,即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地位研究、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精英研究、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角色转换研究、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场所依恋、生存感知、幸福感等)多元研究。

3.1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地位研究

学者廖婧琳将结论总结为四部分,即第一,旅游参与推动了女性家庭权力的获得与增加。第二,女性家庭权力的变迁是资源、文化与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旅游将女性卷入了更大范围的性别不平等关系之中。第四,旅游在男性利益优先原则下推动旅游社区性别关系的重构。陈丽琴在《民族旅游对黎族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影响和思考》中通过历史、市场经济、旅游三个层面的分析来理清黎族女性社会地位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脉络。得出结论:第一,表象的家庭生活中女性能当家做主并不能隐藏事实的男女不平等。第二,当地黎族女性在参与旅游“主外”的同时,并没有从“主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第三,旅游景区的就业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反而造成了传统社会性别规范支配下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模式在旅游服务领域中的复制。第四,政府对从事旅游行业的黎族女性缺乏相应的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社会政策体系照顾。第五,旅游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3.2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精英研究

罗文斌,钟诚,DallenJ.TIMOTHY,孟贝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湖南省女性村官为例》中研究发现:女性村官对于借助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参与行为意向较高;2、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以及参政特征3个变量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观规范影响最大;女性村官参与旅游开发的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参政特征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变得更为复杂,这与已有计划行为研究不同。并且认为仅停留在关注女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经济角色的转变上,这与乡村旅游开发中需要体现女性原则、融入女性关怀、落实女性参与和认同女性价值深层发展严重不符。褚玉杰,赵振斌,张丽认为虽然女性旅游精英是政治关系受益人、社区和谐促进者和社区旅游“管理者”,她们关注公共事务和社区政治,但她们仍然受到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社会分工定位的影响,多为非治理精英,远未达到社区政治操控者的程度。同时,女性旅游精英在社区中扮演具有女性特质的独特角色,依靠自己对于民族“女性”文化的特殊理解和无限热情,成为民族“女性”文化守护人,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而且她们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实力和影响力,将仁慈与温情播撒,为社区内外的女性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成为女性与弱者关怀者。并且还对女性精英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分别是个人因素、人际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个人因素频次最高,表明民族社区女性旅游精英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人因素。

3.3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的多元研究

学者赵倩倩,褚玉杰,赵振斌在《基于场所依恋的乡村社区妇女参与民族旅游问题研究——以新疆布尔津县禾木村为例》一文中,以场所依恋为视角,剖析了妇女参与民族旅游的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图瓦妇女对民族社区功能是形成其情感依赖的重要因素。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都会影响其旅游开发态度,居民情感是民族社区旅游开发管理必须考虑的因素。图瓦妇女的社区旅游参与层次偏低,参与状态处于被动阶段。韦欣仪,毛道维,钟会荟通过扎根理论对乡村旅游从业妇女生存感知进行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显著提高了从业妇女生存感知满意度。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和社会认同这三个客观差异仅是影响妇女生存感知的外在因素,而对其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妇女的个体特征差异以及选择的对比对象。赵振斌,朱文婷.在《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人群差异——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中,使用赖芙(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通过问卷调查、聚类分析、交叉列联表等方法,分析社区旅游参与对少数民族女性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傅佳慧在文中提到,如何通过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尤其是女性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指南,也是旅游目的地政府及旅游开发商应该关注的重点。

4.结语

4.1研究评述

文章通过对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地位研究、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精英研究、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角色转换研究、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在旅游参与过程中的场所依恋、生存感知、幸福感等研究。而且部分内容相对较为成熟。但从现有研究来看,普遍缺少对少数民族女性在旅游参与中演变的影响要素、规律和机制的深入研究。从研究数据上看,现有数据较为单一,缺乏连续性的数据资料。通过对国内文献的搜索逐篇甄选,可以发现我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研究的理论问题尚未有清晰的脉络。所以需要从理论层面对民族旅游的相关理论内涵、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等进行全面地剖析;需要关注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以多学科交叉为途径,推动跨学科的集成研究。

参考文献:

[1]范向丽.国外女性旅游从业人员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2,11:105-112.

[2]张越剑.乡村旅游对农村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以宜兴市湖父镇竹海村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5,9:44-50.

[3]陶长江,郭凌,林瑶.旅游发展下客家妇女的地位变迁研究——成都龙泉洛带古镇的个案调查[J].旅游学刊,2016,31:94-104.

[4]陈丽琴.国外旅游对东道国女性影响研究综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05):90-96.

[5]WangXiling.Howdoqualitativestudiestheorize:Onroundtheoryanditsrevelationformediastudy[J].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2004,32(3):76-80.

作者简介:王丽娜(1987.01-),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