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意义与影像学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分析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意义与影像学表现

熊礼照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目的浅析肺癌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意义与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前来我院诊治的经病理确诊的6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对诊断结果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肺癌检出率为95.38%,与病理诊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包括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分叶、毛刺、磨玻璃变化。结论肺癌诊断中螺旋CT有着较高的检出率,通过对典型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有助于明确肿瘤严重程度,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螺旋CT;肺癌;影像学表现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都是病发率高、死亡率高的恶性呼吸系统疾病,常发生于腺体、支气管粘膜等部位,还容易淋巴结转移、经血液传播。在患病初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表现,待出现不适症状时通常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不仅会提高治疗难度,还会降低预后效果。因此,在临床中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早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5年存活率。影像学检查是最为方便的检查方式,其中螺旋CT因无叠影、分辨率高、无创伤等优势被广泛应用。此次我院为了探究螺旋CT临床应用意义和影像学表现而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65例研究对象均是本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其中女患38例、男患27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32岁,平均(55.07±7.16)岁;病程2-11个月,平均(6.13±1.45)个月;类型:26例鳞癌、39例腺癌;病变部位:3例中叶、25例上叶、37例下叶。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应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胸部扫描,检查中患者呈平卧体位,将双臂上举过头,头部先进,参数设置:管电压为120kV,管电压为60-200mA,螺距为1.375mm,每层扫描时间为0.8s,旋转时间为0.6s,重建层厚为5mm,重建间隔厚度为1.25mm,Acq为128mm×0.6mm,探测器准直为7.0cm;如果在扫描中肺部有结节,进行薄层重建,同时应用常规剂量进行病灶增强扫描;扫描完毕将所得数据传到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应用二维、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表面遮盖重组、横断面薄层、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

1.3观察指标

统计螺旋CT的肺癌检出率,并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总结螺旋CT重建图像和薄层扫描的肺癌影像学表现。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3.0软件整理两组数据,x²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率(%)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呈统计学意义(P<0.0)。

2结果

2.1比较螺旋CT与病理诊断的结果

螺旋CT共计检出肺癌62例,检出率为95.38%,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螺旋CT重建图像和薄层扫描的肺癌影像学表现

经过螺旋CT重建图像和薄层扫描,肺癌的主要影像学表现有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分叶、毛刺、磨玻璃变化。见表2

3讨论

在呼吸器官中肺是最为重要的,由于粘膜面积较大,在呼吸过程中会将外界不良气体吸入体内,对粘膜组织产生刺激发生病变,特别是随着空气环境污染逐渐严重化发展,也就提高了肺癌的患病率。此外,该病的产生还与长期吸烟、电离辐射、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起病较为隐匿,初期患者仅表现为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缺少特异性表现,容易漏诊或误诊,造成预后不良。因此,准确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是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能通过较高的分辨率,显示肺部病灶的位置、范围、侵犯情况等,对诊断、治疗、预后都有着较大帮助。

经螺旋CT扫描,能明确肿瘤和支气管、血管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大小,并利用肿瘤和纵膈内部、纵膈横膜、脏层胸膜、胸壁、心包之间的解剖结构关系,有助于病情诊断[1]。在螺旋CT薄层扫描中,可以显示清晰的横断面影像,还可以利用重建技术获得三维影像,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让肿瘤内部或周围萦绕束状影像,显现出肿瘤供血细小支气管动脉以及肿瘤侵犯的肺部静脉血管情况,观察到支气管充气征象、空泡征象,进而为准确诊断肺癌提供可靠参考[2]。如果是中期肺癌患者,经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能表现肿瘤部位、侵犯程度、范围等基本信息外,还能表现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内肿块、管内阻塞等病变情况,从而更好的进行病情诊断[3]。CT影像学研究发现,肺癌的CT影像表现主要有四种,①胸膜凹陷征:大部分肺癌患者存在胸膜凹陷症,主要是因为肿瘤内部纤维瘢痕组织收缩,而呈现出三角形、线状、曲线等征象。②分叶征:分叶征会表现为花瓣状,呈凹凸不平的突出,在两个突出中间有相对的凹入切迹,还能清晰的观察切忌处有肺血管。③毛刺症:肺癌结节边缘有细短的毛刺,为短毛刺征癌性浸润。④血管集束征:周围的血管向肺癌结节聚集,到结节边缘会贯穿或中断[4]。

此次研究中,65例患者经过螺旋CT检查,共计确诊62例,检出率为95.38%,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经过螺旋CT重建图像和薄层扫描,肺癌影像学表现:血管集束检出率在63.08%-93.85%、胸膜凹陷检出率在67.69%-72.31%、分叶检出率在73.85%-87.69%、毛刺检出率为67.69%-86.15%、磨玻璃变化检出率在0%-44.62%。由此可知,螺旋CT诊断肺癌准确率较高,通过肺部横断面能明确支气管腔实际情况,还能利用图像重建,清晰的显示病灶情况,并利用肺癌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准确诊断。不过在检查中,要指导患者屏气,以便最大程度减少伪影,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肺癌诊断中螺旋CT有着较高的检出率,通过对典型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可发现微小早期病灶,明确病灶与周围大血管关系,以及病灶侵犯范围,进而为正确诊断和分期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刚,杨茂生,彭君,等.64排螺旋CT术前增强扫描在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v.22(05):21-24.

[2]王总飞,杨慧远,刘先本,等.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肺癌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1):88-90.

[3]曾朝强,王晶,张福洲,等.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9,27(02):122-125.

[4]刘兵,郭大可,曹淑丽.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支气管内膜结核及肺癌病变管壁长度的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