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脑梗塞患者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青年脑梗塞患者临床分析

张勋

张勋(安徽省泗县中医院安徽宿州234300)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0134-02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为提高青年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7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治疗76例非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非青年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而青年组高血脂发生率高于非青年组(P<0.05),非青年组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有头痛、临床痊愈及死亡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青年组(P<0.05),而非青年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较非青年脑梗死患者多出现明显的头痛,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较好。通过对青年脑梗死的分析,应加强防治意识,筛查高危人群,及时干预危险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青年脑梗死临床分析

脑卒中已跃居为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及致残的第一位原因,也是造成神经功能缺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2.48%~9.06%[1-6],男性患病率为2.97%~9.42%,显著高于女性患病率1.98%~6.02%[1-2]。脑卒中后不但患者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甚至生活自理都成问题,而且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7-8]。近年来,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的稳定剂社会的和谐,因此,如何减轻青年脑梗死患者的残疾,改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对2008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76例45岁以下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7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9],均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选择同期在内科住院治疗的76例非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1.2方法

收集以下几方面的临床资料:⑴性别、年龄、吸烟及酗酒等一般情况;⑵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基础疾病;⑶高血压、脑卒中等家族史;⑷起病状态、头痛、梗死部位;⑸并发症和治疗转归。

1.3统计分析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后导入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x2检验。检验水准a=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组患者青年脑梗死病因比较

非青年组中37例患者有高血压,23例患者有高血糖,21例患者有高血脂,9例患者其他原因,而青年组中24例患者有高血压,21例患者有高血糖,24例患者有高血脂,12例患者其他原因。

经检验发现:非青年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而青年组高血脂发生率高于非青年组(P<0.05),而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梗死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患者部位比较

非青年组中31例患者基底节脑梗死,19例患者脑叶出血,11例患者丘脑梗死,9例患者小脑梗死,6例患者脑干梗死,而青年组中21例患者基底节脑梗死,24例患者脑叶出血,15例患者丘脑梗死,9例患者小脑梗死,7例患者脑干梗死。经x2检验发现:非青年组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而其他部位的脑梗死发生率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

2.3组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比较

非青年组中40例患者非活动状态起病,31例患者有头痛,51例患者有肺部感染,61例患者临床痊愈,15例患者死亡,而青年组中39例患者非活动状态起病,57例患者有头痛,12例患者有肺部感染,75例患者临床痊愈,1例患者死亡。经x2检验发现:青年组患者有头痛、临床痊愈及死亡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青年组(P<0.05),而非青年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选择2008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内科内科治疗的7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及同期在内科住院治疗的76例非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非青年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而青年组高血脂发生率高于非青年组(P<0.05),非青年组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有头痛、临床痊愈及死亡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青年组(P<0.05),而非青年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由上结果可见:青年脑梗死较非青年脑梗死患者多出现明显的头痛,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较好,但青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家庭及社会中坚力量,其发生脑梗死后对家庭及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青年脑梗死的防治意识,筛查高危人群,及时干预危险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孙兆青,郑黎强,张大义,等.辽宁省农村人群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6):768-772.

[2]董媛媛,刘双双,孙兆青,等.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非青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率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04-406.

[3]王桂清,黄久仪,郭吉平,等.上海市农村社区脑卒中队列人群基线调查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2~14.

[4]孙兆青,郑黎强,张大义,等.辽宁省农村人群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768~772.

[5]郑黎强,孙兆青,李佳进,等.辽宁农村地区高血压与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0):867-868.

[6]喻文雅,闫玉英,姜彩肖.石家庄市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17):2433-2434.

[7]蔡乐,舒占坤,何丽明,等.昆明市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负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68-169.

[8]李亢,余正.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进展.海医药,2011,32(3):130-132.

[9]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写委员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