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肤病外用药疗法

/ 2

病毒性皮肤病外用药疗法

张海鹏

张海鹏(大兴安岭地区林业集团总医院165000)

【中图分类号】R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05-02

【关键词】病毒性皮肤病外用药疗法

外用药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的重要手段,许多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如疣、单纯疱疹等的治疗也常以外用药为主。在使用外用药时,要了解各种主药的作用、性质和浓度,针对不同病毒性皮肤病不同病程相应的皮损选择合适的剂型给予的局部对症治疗也很重要。如对于无明显糜烂、渗液的全身弥漫性红斑可给予扑粉加以保护,对于有糜烂渗液的红斑及破溃的水疱则应给予湿敷加以引流及消炎收敛,而对于有明显角化增厚的增生物型皮损如寻常疣、跖疣等,在采取外用药或冷冻等治疗前,则可以先给予维A酸软膏外用及温水浸泡去除过度增厚的角质层,以达到更好疗效。病毒性皮肤病的外用药治疗主要以抗病毒制剂为主,根据具体的疾病特点也可选择具有保护、安抚、镇静、止痒、抗炎、收敛、腐蚀、角质形成、角质松解等作用的制剂进行治疗。下面主要介绍几类常用的药物。

一、抗病毒药

碘苷(idoxuridine、碘苷溶液、碘甙、碘去氧尿啶、5-碘去氧尿苷、碘脱氧尿苷)

碘苷化学名2-脱氧-5-碘尿苷,为嘧啶类抗病毒药,有抗DNA病毒的作用,但对病毒及细胞的DNA均有抑制,且毒性大,临床主要作外用。

【药理作用】能与胸腺嘧啶核苷竞争性抑制磷酸化酶,特别是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DNA中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或代替胸腺嘧啶核苷渗入病毒DNA中,产生有缺陷的DNA,使其失去感染力或不能重新组合,使病毒停止繁殖或失去活性而得到抑制。全身吸收后在脱氨基酶和核苷酸酶的作用下迅速失去效应,可穿透胎盘组织,动物试验可引起兔胎仔异常及鼠染色体畸变,但很难穿透角膜,故对虹膜炎和深层角膜炎无效。皮肤科用于单纯疱疹,也用于寻常疣、带状疱疹的治疗,对病毒性眼炎、病毒性结膜炎也大多有效,但对单纯疱疹病毒II型感染无效。

【用法用量】外用或滴眼,每1~2h1次,5~7d为一疗程。

【不良反应】可有畏光、局部充血、水肿、痒或疼痛等不良反应,也可发生过敏性眼睑水肿。长期应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点状角膜病变、滤泡性结膜炎、泪点闭塞等。可阻止角膜组织DNA的合成,长期使用可损伤角膜上皮,影响溃疡的修复,使用时一般不宜超过3周,痊愈后继续使用一般不宜超过3~5d。对碘制剂过敏的患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也不宜使用。硼酸、硫柳汞使碘苷失效及眼部毒性作用增强,不能合用。

曲氟尿苷(trifuridine)

曲氟尿苷结构与碘苷相似,是一种胸苷类似物,可干扰病毒DNA的合成,疗效与阿糖腺苷相似而优于碘苷,对碘苷或阿糖腺苷无效者也可能有效,但因其对病毒DNA和宿主细胞的DNA无选择性以及对骨髓的抑制作用限制其全身应用。

【药理作用】曲氟尿苷三磷酸衍生物可结合进DNA并与三磷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竞争性地抑制DNA多聚酶,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对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对腺病毒、牛痘病毒、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亦具一定作用,治疗对阿昔洛韦耐药的免疫缺陷患者中的皮肤单纯疱疹感染也有效。皮肤科用于单纯疱疹、也用于寻常疣、带状疱疹的治疗,也适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结膜炎及其他疱疹性眼病的治疗,对碘苷无效或过敏者可试用本品。

【用法用量】1%曲氟尿苷滴眼或外用,1次2~3h,待病情好转后改为1次/4h,使用时间不超过3周。

【不良反应】与碘苷相似,有局部疼痛、发炎、瘙痒、眼睑水肿等。实验动物中有致畸、致突变作用,只供局部应用。

酞丁胺(ftibamzone,增光素)

酞丁胺是α-醛酮缩胺硫脲衍生物,为我国创制的抗沙眼衣原体药,作用比金霉素强10倍。另外亦有抗病毒作用,为皮肤科和五官科用药类非处方药品。

【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病毒DNA和蛋白质的早期合成,对单纯疱疹I型或II型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剂型包括滴眼液、眼膏、软膏及搽剂,用于治疗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对尖锐湿疣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用或滴眼,涂患处,每天2~3次。

【不良反应】0.1%滴眼液滴眼尚未见不良反应,0.5%~1.0%酞丁胺二甲基亚砜搽剂涂擦皮损,少数病例有瘙痒刺激反应,此种反应可能与所含二甲基亚砜有关。偶见过敏反应,育龄妇女慎用,孕妇禁用。

羟氢萘(oxolin)

羟氢萘为前苏联合成的抗病毒药,针对病毒感染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对疱疹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有杀灭作用。可用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疣类、疱疹性角膜炎等的治疗。一般采用l%~3%软膏外用,每天2~3次。局部可有灼痛。

正二十二烷醇(n-docosan01)

正二十二烷醇是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全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可改变正常细胞的细胞膜,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改变,对单纯疱疹病毒起到屏障作用,使病毒无法进入细胞导致感染,从而缩短病程。体外试验显示,本品对脂质外壳病毒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临床上主要外用于治疗口唇单纯疱疹,也用于治疗艾滋病相关的Kaposi肉瘤,可明显缩短治愈所需时间。不良反应轻微,可有局部烧灼和刺痛感。

磺胺嘧啶银(sulphadiazinesilver)

磺胺嘧啶银为磺胺类药,在体外能抑制人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性,药理作用与银离子有关。皮肤科可外用1%霜剂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4次,d,治疗24~72h有显效。

二、细胞毒类药物

鬼臼树脂(podophyllinresin)

【药理作用】鬼臼树脂亦名竹叶草脂,属细胞毒性药物,主要成分为足叶草毒素,能抑制人乳头瘤病毒的DNA有丝分裂与合成,并有腐蚀和角质溶解的作用。

【用法用量】皮肤科外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性疣,通常应用为20%~25%鬼臼树脂酊。其中有10%水杨酸,清洁后疣体周围先涂凡士林以保护正常皮肤,药物勿接触正常皮肤,经2~4h后,用清水冲洗或肥皂水洗去残余药液或软膏,每天1~2次,第2次用药必须间隔8h以上。连用4d,疣体未消,应停药。改用其他疗法。

【不良反应】局部长期大量使用可出现不良反应,局部产生感觉异常,甚至有恶心、呕吐、发热、少尿或尿闭,肠梗阻、血小板减少等。宫颈及阴道壁黏膜不能用,因吸收引起中毒。因可致畸,孕妇禁用。疣体本身或周围有炎症时,糖尿患者、血循环不良者及儿童不宜使用。

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um,疣敌,疣脱欣,优脱欣)

【药理作用】亦名足叶草毒素、鬼臼毒素,为小蘖科桃儿七根茎部提取的有效成分,属细胞毒药物。体外试验证明鬼臼毒素能够抑制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和宫颈癌细胞(CC-801)增殖以及抑制这些细胞对核苷酸的摄取和DNA的合成,外用时通过抑制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细胞的分裂增殖过程,使之坏死脱落,从而起到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

【用法用量】通常为乙醇溶液并加微量甲紫作指示剂为涂药标记,以便确定再次涂药的范围。用药前用温水和肥皂洗净并擦干患处,用特制塑签(随药赠送)蘸药液涂药。每次用药量以1次涂遍所有疣体为准,每次涂药量为0.1~0.5ml,勿超过lml。涂药后暴露患处3~5min,使药液干燥。2次/d,连续3d,停药观察4d为一疗程。若疣体仍有残留可重复上述疗程。

使用本药液后2~3d内,大部分患者出现用药部位敏感或轻度烧灼感,疣体脱落后局部留有一时性红斑或浅表糜烂,均属于正常反应。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出现涂药部位明显水肿及剧烈疼痛,经局部冷湿敷,外用膏糊等消炎收敛处理可很快消退。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手术后未愈合创口者,必要时可停止治疗。

氟尿嘧啶(flurouracil,FU)

氟尿嘧啶是嘧啶类衍生物中重要成员之一,在形成DNA时能抑制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氟尿嘧啶于1975年合成,用于抗癌治疗有效。后来由Klein等首先将它用于皮肤科外用。氟尿嘧啶是嘧啶结构类似物,在第5位置上的甲基团被氟所替代。

【药理作用】氟尿嘧啶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DNA合成,同时还可与RNA结合成另一种异常化合物,加速了细胞的死亡。氟尿嘧啶可以通过皮肤吸收。

【用法用量】常外用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通常用5%软膏,每天涂药l~2次,连续4~5d,小的疣体可以消失,伴有疼痛。药物不能接触正常皮肤或黏膜。孕妇禁用。也可采用1%水溶液,湿敷于疣体上,2次,d,每次20min,20d为一疗程。外用氟尿嘧啶引起的皮肤反应分4期:①早期炎症期,数天;②严重炎症期,2~4周:③损害剥蚀期:④愈合期。全过程将需3~8周。也就是说氟尿嘧啶外用必定会发生皮肤刺激和炎症反应,否则达不到疗效。

【不良反应】氟尿嘧啶外用可产生皮肤刺激,引起红斑、疼痛。皮损吸收后残留较长时间的色素沉着,还可引起光过敏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